走进农地、果园、大棚,常能见到覆盖在地面上的薄膜。使用过地膜的农民都知道,地膜最大功用是保墒,对于倡导节水灌溉的北京农业来说,地膜的这一功能格外受农民青睐。随着地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地膜还分别具有了防止杂草生长、驱避害虫等个性化功能,应用范围愈加广泛。无疑,地膜已成为本市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农资之一。然而,记者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到,地膜虽有诸多好处,但也存在着隐忧。地膜残存物对农地的污染问题如何解决,地膜发展的道路该如何走?许多专家指出,地膜后续带来的问题亟需妥善解决,莫让地膜成为埋在农业健康发展道路上的“地雷”。
农业小地膜
丰收大功臣
走进平谷区大华山镇果农王金宝的桃园,大桃已经解袋,桃树下一行行的间距中,铺设了整齐的反光膜,反射着阳光,人若盯着反光膜看时间久一点,就觉得眼前有些发花。“有了这些反光膜,原本长在树下方的桃也能照到光,变得红扑扑的,桃的品质和品相上去了,就能卖出好价钱。”老王说,自打他给大桃套袋后,桃子被虫咬、鸟啄、水渍的少了,但是,因为在生长期间一直不见光,刚解袋时,大桃个个“一脸苍白”,需要晒上十来天,大桃才能变红。可长在树体偏下位置的大桃往往没法晒到足够的阳光,这些大桃或是变得半白不红,或是变成了“阴阳脸”,品相一下子就被拉下一个档次。如今,老王每年解袋后,都要在桃园内铺上一层反光地膜。
玉米青秆翻进了温室大棚里后,昌平区草莓种植户王兴,去了趟镇上的农资商店,买了不少黑色的地膜回家。他家上一茬草莓使用的地膜经过使用、踩踏,都已经坏掉不能用,他趁着这阵子大棚里没有什么农活儿,将下一轮草莓种植所需的农资逐一备好。“有了这地膜和大棚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在冬天种出新鲜的草莓。”王兴快言快语,他所采购的这种黑色地膜,吸热能力好、升温快,到11月初,大棚草莓开花时,把这黑色地膜沿着草莓畦垄铺好,有了地膜阻隔,滴灌的水也不会蒸发,能保墒,而且草莓结果后,果实也不会沾上土,有利于采摘。“我家经营草莓采摘,如果草莓表面沾了土,看上去脏兮兮的,客人肯定不喜欢。”王兴说。
“没应用地膜时,本市露地种菜只能在5月至10月进行;有了地膜后,露地种菜从3月至11月都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室主任徐进告诉记者,目前,本市有设施农业35万亩左右,如果农户利用设施农业进行春茬生产,基本上都要用到地膜,“即使是在温室和大棚里,不用地膜的话,也需在3月底才能定植,用了地膜,像黄瓜最早在2月就能定植,比不用地膜能提前20多天。”徐进说,有了地膜的保护,蔬菜种植周期大大拉长,市民也能吃到更多本市种植的新鲜蔬菜。地膜从颜色上分,目前主要应用的有黑色地膜、透明地膜也被俗称白膜,以及银灰色地膜。黑色地膜大多用于设施农业生产;白色地膜多用于露地蔬菜种植;银灰色地膜除了能保墒保温,还有驱赶蚜虫的功能,近年来也颇受种植户欢迎。
用起来方便
回收成难题
地膜的好处显而易见,大受农民欢迎,迅速得到普及。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农业地膜由高分子聚乙烯化合物及树脂等材料制成,通俗点说,就是一种塑料薄膜,具有不易腐烂、难降解的性能。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百年以上。这些残留地膜不仅让农田看起来很不美观,还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一些人由此将残留的地膜称为“农田里的白色污染”。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何文清指出,残留地膜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通气性等特性,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地力降低,土壤中水分养分运移不畅以及局部地区次生盐碱化等问题。
既然地膜残留后,会反过来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将地膜全部回收干净,不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了吗?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说起回收地膜,通州区菜农张振喜坦言,他每年都要使用大量白色地膜,但这些白膜很薄,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白膜会变得很脆,有时他下地喷药时,稍微踩踏用力些,白膜就会破碎。而且,他们村的农机合作社里也没有专业的地膜回收机,要回收地膜,就得人工拿着耙子到地里去耙。可往往一个种植季结束后,田里的白膜大都碎成了一块一块的,大块的还好耙,小块的往往很难耙出来。“我家有5亩菜田,只有我们老两口种,不可能收拾得那么干净;就算是雇小工,小工都按小时收费,真要把活儿干得那么细,用时太长,我家也负担不起。”张振喜直白地说,他曾多次听村里的农技员说过白膜残留带来的害处,但他实在没有能力将所有的残留白膜都收拾干净,只能将大块的白膜收拾干净。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还有人担心,地膜残留在土里,其分解出来的有害物质会被作物吸收,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对于这一担心,徐进直接给出定心丸:“这个不可能,地膜都是高分子聚合物,植物的根系可没那么大胃口,吞不下那么大的分子,它们只能‘吃’氮磷钾这样的小分子。”不过徐进也表示,目前本市乃至全国,还没有残存地膜回收的好办法,废弃地膜回收是个亟需解决的大难题。
农膜除隐忧
建管需结合
怎样才能让地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避免其成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道路上的“地雷”?
在今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生物高分子材料应用研讨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教授指出,从农膜生产建设方面来说,全生物降解地膜是消除残留污染的最理想途径。目前,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等已开展“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项目”,计划通过3年的试验,研发可最大限度降解、减少污染残留的地膜;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也正在进行生物降解地膜测试评价体系建设调研。
“不同农作物对于地面覆盖物需求不同,可以依照农作物特性,开发多种成分的地面覆盖物。”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崇旺表示,该区近几年不断推广园艺地布作为地膜升级产品,还尝试让果农在树下种植三叶草替代地膜。记者在昌平区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看到,苹果树下铺设着黑色地布,这种地布细看很像编织袋所用的布料,在上面来回用力踩踏,地布也不会破。合作社员工庞进利告诉记者,这种地布使用起来很方便,就是成本高了些,每亩果园所用地布需花费1000元,比用地膜贵了近一倍;不过,地膜只能是一次性使用,地布可以连续用几年;另外,地布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杂草生长,省去了人工除草的麻烦。
农业环境专家何文清建议,除进一步研发降解效果好的地膜或替代品外,还要加强对地膜的回收处理,可以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地膜的使用和回收。记者调查了解到,全国首个针对农业地膜立法的地方条例已经诞生,甘肃省制定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该条例对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均作出详细规定,其中还包括建回收网点,扶持企业回收利用废旧农膜,省政府设专项资金,扶持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建设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以及农膜生产地方标准、农用揭膜、拾膜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等。
何文清建议,在没有立法前,相关部门可参照农药瓶回收奖励制度,制定地膜回收规范,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农民更加细致、自觉地进行地膜回收。同时,加强对相关自动化农机具的研发。农地里没有废料,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地膜回收后,不仅可以再生利用,还有助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这一难题。
京郊日报记者高珊珊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