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分类:中药中药学健康科学动物植物药
壁虎是蜥蜴目的1种,又称守宫。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其中壁虎属约20种,中国产8种,常见的有多疣壁虎、无蹼壁虎、蹼趾壁虎。壁虎盛产于全世界各温暖地区。
壁虎
壁虎受到强烈干扰时其尾巴可自行截断,用分身术保护自己逃脱。自古隔夜茶不许喝,怕晚上有壁虎在水边交配 ,精液落入水中有剧毒。浸泡酒食用,可祛痛攻毒消肿散结,用于神经衰弱,食道癌,胃癌等症。
中文学名:壁虎 中文别名:守宫、檐蛇、檐蛇、盐蛇或四脚蛇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爬行纲(Reptilia)
亚纲:双孔亚纲(Diapsida) 、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ia) 目:有鳞目(Squamata) 或为蜥蜴目(Lacertiformes)
亚目:蜥蜴亚目(Lacertilia) 科:壁虎科(Gekkonidae Gray, 1825)
属:壁虎属(Gekko) 种:壁虎
分布:盛产於全世界各温暖地区,至少有些种类即见於每一洲。
壁虎出自《本草纲目》: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处处人家墙壁有之,状如蛇医而灰黑色,扁首长颈,纲鳞四足,长者六、七寸,亦不闻噬人。
无蹼壁虎:全长12cm左右,体尾几等长。头扁宽;吻斜扁,吻鳞达鼻孔,其后方有3枚较大的鳞片;鼻孔近吻端;耳孔小,卵圆形;上唇鳞9-12枚,颏片2对,外侧1对较小,头体背面覆以细鳞,背部疣鳞交错排列成12-14纵行,胸、腹部鳞片较大,覆瓦状排列;尾背面鳞片排列略成环状,。尾腹面中央有一纵排宽扁的鳞片。指、趾膨大,指、趾间无蹼迹,具单行指、趾间无蹼迹,具单行指、趾下瓣,第1指、趾发育正常,无爪,其余均具爪。雄性尾基赘疣显著,肛前窝6-8个。背面灰棕色,躯干背面常有5-6条深色横纹;四肢及尾部也有深色横纹。
多疣壁虎:全长约10cm,身体扁平,头大,略呈三角形,吻长,约为眼径的2倍,眼无活动性眼睑,瞳孔椭圆形,眼球覆有透明薄膜,鼓膜明显,上下颌长有细齿,舌形宽厚,顶端凹入,富有粘性,能在捕食昆虫时骤然突出粘取。中肢短,各具5趾,末端膨大,指间张有微蹼,除拇指外,均有钩爪,趾底具单行褶襞皮瓣,有除空气之功能,借此攀附于光滑的平面上爬行。尾尖长,约占体长的2/3,基部圆筒状,往后则呈平扁形而逐渐尖细。北海和背上覆有颗粒状细鳞,体侧和枕部杂有大形的结节,颏下鳞25对;胸腹鳞大,呈覆瓦状排列,尾鳞排成整齐的横环形,腹面中段有1条横列的长鳞。背部褐灰色而有黑斑或5条隐晦的条纹,下唇鳞和腹面白色,散有小形黑点。尾上有黑色横纹9条。
蹼趾壁虎:全长10-45cm。吻斜扁,吻长明显大于眼径和眼至耳孔间的距离;吻鳞长方形,宽为其高的2倍,上缘与鼻间鳞、鼻孔相接,鼻孔圆形,近吻端,位于吻鳞、第1上唇鳞、鼻鳞之间;两上鼻鳞之间被1片小鳞隔开,个别的有2片小鳞相隔开;上唇鳞8-11片,下唇鳞8-11片,颏鳞三角形,颏片3-5对,大多数个体,大小很不一致,排列也不对称;眼大,瞳孔垂直椭圆形,颞部鼓起,耳孔明显,呈卵圆形,鼓膜内陷。头、躯干和四肢背面均被粒鳞而无疣鳞,喉部被以粒鳞,体腹面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趾成瓣状,趾间具蹼,第1趾无爪,具单行趾下瓣;尾略纵扁,背面被覆瓦状鳞片,腹面有1列横向扩大的鳞片,雄性具7-11个肛前窝,尾基部膨大,每侧有1个大疣鳞。体背灰褐色,躯干背面有6-10条浅色不规则横斑,尾背有9-12个浅色环状横斑;腹面白色[1] 。
形态特征
其身体的颜色和垂直型瞳孔于此习性适应,瞳孔收缩时形成四个小孔。一次产1-2个卵,卵壳脆弱。有些新西兰的种为卵胎生。壁虎的脚趾有将近10亿枝的微小特殊细毛。有些细毛很靠近平面,使壁虎吸附在物体表面,不掉下来。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五千万年,并且遍布全球。因为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很多环境下生存,如沙漠和热带地区。在这些地方壁虎呈现出物种的多样性。
和壁虎比起来,蜘蛛侠算什么!要知道,游墙功乃是壁虎家族的祖传神功。即使在光溜溜的玻璃墙上,它们照样可以漫步或者静静地等着飞虫路过。而壁虎这一神功的练就主要归功于它的脚!壁虎的每个脚趾下面都有一排排“衬垫”,每个“衬垫”上有成千上万的刚毛,每根刚毛的顶端又分散几百个毛茸茸的“小刷子”。这些“小刷子”形成了非常大的吸附力,使得壁虎每走一步,就像把脚像贴纸一样从墙上撕下来,然后黏到别处。——放心了,粘性甚强的壁虎之脚并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如果把壁虎脚上的力合起来,它能抓起133千克的重物!
壁虎的其他生理特征与蜥蜴类似,但是有一点不同,两耳之间什么也没有。我们可以从壁虎的一只耳眼看进去,直接通过另一只耳眼看到外面。壁虎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髓中。
壁虎的断尾,是一种“自卫”。当它受到外力牵引或者遇到敌害时,尾部 肌肉就强烈地收缩,能使尾部断落。掉下来的一段,由于里面还有神经, 一些时候尚能跳动。这种现象,在动物学上叫做“自切”。
来源:健康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