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梦的释义”
摘要:【如果说《三国演义》中对梦的设计是基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传统认知,“食梦貘”和“伯奇食梦”这两个传说的创设,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其反过程——梦中发生的事可以照射进现实,梦与现实本为一体。】
正文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具有高级精神活动能力,即思维能力,但是在人之初,其思维和意识还是简单而模糊的,有点像今天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分不清梦幻与现实。在形成清晰的思维和意识之后,人们虽然已经可以把两者从发生背景上区分开来,但是因为对梦的本质缺乏认知,加之因对自然界和自身命运的把握和干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隐忧,使得人们或者把梦与现实简单地叠印在一起;或者通过想象赋予其更为深刻的内涵。流风余韵所及,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对此都有所体现。
《三国演义》介于史书与演义之间,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但是书中多处渗透着这样的观念,即梦能反映现实。其中具体分起来又有三种不同情况。
其一,梦与现实同时发生。比如说书中有这样的情节,十常侍祸国,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被挟持出宫,后藏身于一所庄院外的草堆中,“庄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惊觉……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草畔”;曹操叩关濡须城下,昼寝时梦中“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忽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醒后至梦中所见山边巡视,果然看到孙权正在探查敌情。
其二,梦早于现实发生,即预示休咎。比如说,在庞统被射杀前夜,刘备“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关羽领命进攻樊城前,梦中“忽见一猪,其大如牛,浑身黑色,奔入帐中,径咬云长之足”,遂怀疑此行不详,此后果然被东吴袭取荆州,败走麦城;魏延在叛乱前梦见头上生角,费祎明白这是暗示其“头上用刀,其凶甚矣”;邓艾攻打蜀国前,夜梦“脚下迸出一泉,水势上涌”,精于《周易》的护卫爰邵解梦,预见其必然克蜀,但是功成后却不能全身而退,后来果然应验。
其三,梦晚于现实发生。比如说,马超在西凉州,夜里梦见身卧雪地,群虎来咬。身边将校解释为不祥之兆,推测他的父亲在许昌有祸事,此后果然接到噩耗,因为衣带诏事发,他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所杀;在关羽死后,困守麦城的手下谋士王甫梦见其“浑身血污,立于前”。刘备在梦中见他泣告:“愿兄起兵,以雪弟恨”;曹操在死前梦见“三马同槽”,文中意指司马懿父子篡夺魏氏政权,以马代曹;诸葛亮殒身五丈原后,后主刘禅“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夜作一梦,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遂惊觉,坐而待旦”,谯周将此梦解释为“主丞相有大凶之事”。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认为貘是一种可以辟邪的神兽,自唐代开始,人们往往用貘的毛皮制成寝具、垫子等,或者摹画其形于屏风上,以求趋吉避凶。受此影响,日本文化中不仅奠定了以貘为辟邪灵兽的信仰,还衍生出“食梦貘”这一神奇传说,赋予其可以吃掉人的恶梦,保留欢乐吉祥部分,并把这种欢乐照射进现实的能力。所以日本民歌中有“唉,夜太短了,食梦貘还来不及吃掉我们的梦”这样的喟叹。有学者推断,这一说法极有可能受中国“伯奇食梦”这一传说的影响,甚至可能是因把伯奇与貘混为一谈而创生出来的。《后汉书·仪礼志》记载道:“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伯奇相传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的长子,因受继母陷害而被放逐,死后成为拥有吃梦能力的神灵。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对梦的设计是基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传统认知,“食梦貘”和“伯奇食梦”这两个传说的创设,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其反过程——梦中发生的事可以照射进现实,梦与现实本为一体。这在《西游记》中有所体现:
泾河龙王违反天条,将由身兼天界人曹官的大唐宰相魏征监斩。龙王遂求救于唐太宗李世民,后者强拉魏征弈棋,试图延误施刑,魏征见难以脱身,遂进入梦中斩了龙王。这样的情节设计非常离奇,一方面体现出人对梦拥有很强的能动作用,可主导、设计梦;另一方面体现出,人可以通过梦来完成现实中的行为,梦中的刀光剑影联结着现实中的流血五步,梦和现实一而二,二而一,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此外书中还提到孙悟空在梦中大闹幽冥界,“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遂使得人世中“自此,山猴多有不老者,以阴司无名故也”。其设计与梦斩龙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和《水浒传》两书中的梦,除了可预示休咎之外,还被设置为联结现实空间与超现实空间的媒介,主要表现为超自然的力量通过梦来干预现实。
《红楼梦》第一回描述了甄士隐的一个梦。甄氏一日在梦中见到一僧一道手持“通灵宝玉”,演说神瑛侍者(贾宝玉)和绛珠仙草(林黛玉)的前世感情纠葛,遂施礼叩问自身的因果。二仙表示玄机不可预泄,只不要忘了他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甄士隐梦醒后抱女儿英莲倚门玩耍,颇为诡异的是,远处竟走来了一僧一道, 向士隐讨取英莲出家,并在被拒绝后口占诗云:“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几句诗其实是对士隐和英莲命运的概括。僧道二人进入士隐的梦中,希冀通过一番对话来点化士隐,影响其在现实中的行动,但士隐未能领悟,遂使女儿和自己经历了如诗中所云的诸多波折,最后才在穷途末路时顿悟并阪依。
书中第五回描绘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宁、荣二公为贾府基业的创立者,因见宝玉聪明灵慧,但又秉性乖张,耽于情思,遂求助于掌管“人间之风情月债,尘世之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子,希望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导入正途。警幻仙子于是为宝玉构设了梦境,在梦中飨之以美酒饮食,展示概括各人因果的判词,并配以名为兼美的仙子,希望宝玉领略到“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世之情景呢”的用意,从而“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但是梦中的干预却未能重塑宝玉在现实中的行动,他仍然以毕生的情痴演绎了一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水浒传》中最著名的梦,则是宋江第一次梦遇九天玄女娘娘:宋江被刺配江州后,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获罪,梁山群雄大闹法场,宋江逃至九天玄女庙的神龛下躲避追兵,然后入梦,梦中九天玄女飨之以仙酒、仙枣,并传授意在指导其“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天书。梦醒后,虽然知道是梦,但是口中有酒香,手中有枣核,袖中有天书。这样的情节设计,体现了梦境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和渗透,亦梦亦真,令人拍案叫绝。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