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畜牧兽医总站推广研究员 赵景义
禽流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被感染的鸡群常常会“全军覆没”。目前世界上流行的H5亚型和H7亚型禽流感通常为高致病性禽流感。100多年来,禽流感就像一个挥之不散的幽灵,时时威胁着禽类的安全,也曾给养禽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更为严重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感染禽类的同时,也屡屡向人类发难。
近期,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发生了多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并导致死亡的病例。目前疫情处于散发状态,确诊病例间未发现流行病学联系,所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尚未发现人传人等异常情况。据农业部通报,国家参考实验室在上海市送检的鸽子样品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流行毒株高度同源)。此后,又从上海市送检的鸡样品中检测到H7N9禽流感阳性,疫情形势严峻。尽管本市目前无论是人还是家禽均无H7N9禽流感病例发生和样品阳性检出,但是为了防范H7N9禽流感发生,必须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
由于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的脏器组织中,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被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因此,迁徙的候鸟甚至乌鸦都可能把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这也是禽流感能够突然在多个地方出现的主要原因。目前,恰逢候鸟大规模北迁,极可能导致禽流感疫情由南方扩散至北方地区,给本市带来疫情传入的风险很大。
由于本市家禽还没有针对性疫苗免疫,鸡、鸭、鸽子等家禽都可能感染H7N9禽流感。因此,加强养殖场所的生物安全控制非常重要。
一是要严格落实畜禽养殖场所封闭管理,做好人员、物流出入登记,严禁与生产无关人员,特别是贩运畜禽人员及其车辆进入养殖场区。检查防鸟设施,生产区和生活区要设立有效的隔离设施。饲养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并经消毒后方可进入,禁止工作人员串区、串栋及饲养工具交叉使用。在山地、林下、庭院等开放饲养的家禽、水面放养的水禽及未加设防鸟设施的养殖场要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中之重,要利用现有条件,采取有效办法,防止畜禽与野禽、候鸟接触。二是强化对畜禽场和周围环境的清理,保持清洁卫生。严格实行场区环境消毒,要求畜禽场建立和完善各种消毒设施,按规范科学使用消毒设施、药物,消毒作业规范操作,保证消毒效果。要对养殖场消毒设施和设备使用情况、消毒卫生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消毒药物存放和使用等进行认真检查和督促整改。三是强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要对畜禽养殖场所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条件、日常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检查,要求养殖场(户)对病死畜禽要查清病死原因并进行档案登记,按技术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随意扔弃和严禁买卖病死畜禽。对舍内的粪便、分泌物、剩余饲料及其他废弃物要在远离畜禽舍的指定地点堆积密封发酵。
对广大养殖场户而言,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继续实施程序化强制免疫非常重要,要确保家禽应免密度达到100%。同时,要强化免疫抗体监测力度,发现样本的抗体合格率低于部颁标准要求,要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并立即实施加强免疫,确保畜禽群体维持有效抗体保护水平。一旦发现畜禽突发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或疑似流感病例,要立即采取隔离、封锁等临时性控制措施,并及时上报区(县)兽医主管部门和市级动物疫控机构,在采取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采样送检或直接由市级动物疫控机构到现场采样,由市级动物疫控机构进行实验室诊断。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