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4月1日,北京市二十多位将骨灰撒海的逝者家属前往天津塘沽,在当年亲人骨灰撒海的海域进行了首次海上祭奠。当天,北京市第98次骨灰撒海活动也同时举行,33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魂归自然。据记者调查了解,近年来北京市相继推出了海葬、树葬等方式,倡导市民实行生态殡葬,但眼下,接受这种方式的人群整体比例依然较低,尤其是在京郊农村,受“入土为安”等传统因素影响,几乎没有村民能接受生态殡葬。
墓地资源紧缺
生态殡葬兴起
民政部此前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中指出,我国城市公墓需求逐年扩张,现有公墓数量紧张,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墓穴数量预计只能使用6年左右。墓地安葬占用了大量土地,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逝者已经很难再去“挤占”生者的生存空间。
为此,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行生态殡葬理念,倡导市民安葬向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不留骨灰的目的。目前市民可以选择的生态殡葬方式有很多种,如立体安葬、海葬、树葬、花葬以及骨灰深埋等。
在昌平区的景仰园骨灰林基地里,就有不少城区市民选择在此树葬。逝者家属可以根据逝者生前的爱好、习俗、信仰、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树种,将逝者与其直系亲属的骨灰安葬于同一棵树下。和传统的墓葬相比,树葬不立碑、不占地,走在墓园里就像置身花园里一样。
北京市还推出了彻底不保留骨灰的海葬方式。据市民政局相关人员介绍,2009年以来,北京每年火化量均在8万以上,选择墓地安葬的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选择骨灰撒海、集体深葬和其它节地环保安葬方式的逐年上升。以海葬为例,近几年北京选择骨灰撒海的人数突增,2011年、2012、2013年连续突破了1000份,咨询和申请数量也比较多,今年或将突破2000份。八宝山人民公墓的怀思阁集体深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新型殡葬方式
农村受到冷落
记者调查发现,能够接受生态殡葬方式的逝者及其家属大多是城市里的高学历人群,而在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京郊农村地区,树葬、海葬等新型殡葬方式则很难被人接受。一些村民对于生态殡葬的理解,甚至还只停留在火化。
“没听说过树葬。我们村里人去世,都埋在村前边的山上。现在全都火化了,不直接埋了,这就是生态殡葬吧。”在昌平区流村镇,当记者向一位村民询问是否会选择生态殡葬的方式进行安葬时,这位村民如此回答。“在农村,最讲究的就是入土为安,根深蒂固的墓葬方式已经深入人心,所以目前我们也很少在农村推广绿色殡葬。”一位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即便对树葬、海葬等新型安葬方式有所了解的年轻人,也表示不会考虑为逝去的亲人选择生态殡葬方式。“农村人都讲究死也不离村。在哪儿生的就要在哪儿埋。”通州区于家务乡一位村民说,在于家务乡,几乎每个村都有专用的坟地,用于安葬去世的村民。“农村人讲究祖坟,过去的家族成员都一直埋在那,不可能你自己另选地儿。”
不仅要入土为安,还要讲求厚葬。“虽然现在都实行火化了,但是在入葬时,有些人家还是要把骨灰盒装在棺材里一起埋,才觉得够隆重。”大兴区采育镇一位王姓农民说,坟头越大,说明家里地位、实力越强。
农村公益墓地
缓解用地难题
虽然农民对生态殡葬不买账,不过随着公益性公墓的推广,农村殡葬也在朝着少占地的方向发展。大兴区采育镇公益性公墓东区,几千个散落在各村的坟头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安置。据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采育镇共有55个行政村、8700余座坟。各村坟地分布分散,规格、形式大小不一,占用了大量土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老旧坟地面临迁移。为此,大兴区分别在大同营村和沙窝店村建设了采育镇公益性公墓西区和公益性公墓东区,将全镇各村坟地集中迁到这两个公墓。两个公益性公墓共占地200余亩,建有近4万个墓穴。去年10月底,已有28个村完成了向采育镇公益性公墓西区迁坟的任务,今年4月15日前,其余27个村的老旧坟墓将全部迁往采育镇公益性公墓东区。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115个乡镇、村级农村公益性公墓,解决农村安葬问题,但这种集约式的安葬方式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看似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但对农村人来说,迁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采育镇民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老话都讲“入土为安”,迁坟就意味着折腾已故老人,而且有些人认为祖坟的所在地就是风水宝地,所以不愿意迁坟。
农民不愿迁坟,还有更加实际的问题,就是祭奠不方便。以前一到清明,在村里就能祭奠亲人,但是迁坟之后走的就要远了。采育镇公益性公墓在选址时,也是充分考虑了多方面的需求,既要离百姓生活区较远,又要不影响全镇的整体规划,同时还要保证交通便利。此外,为解决村民对费用的后顾之忧,采育镇还推出每迁入公墓一个坟头,政府补助2000元,新近和以后死亡的只要葬到公墓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
生态殡葬下乡
需破传统观念
据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王琦透露,今年北京市将推广生态安葬方式。按照“墓区园林化、墓体小型化”的要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和平谷区规划建设全市示范性生态墓园,今后非生态化的新建公墓一律不予审批。预计到2020年,北京的生态殡葬比例将达到50%。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目前生态殡葬整体状况是叫好不叫座,毕竟改变千百年的传统殡葬习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地倡导,引导农民打破传统观念,树立起文明殡葬新风,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现在推广的树葬、花葬等生态殡葬方式通常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这对于讲究认祖归宗的农村人来说,比较难以接受。”专家说,不少海葬者的亲属也抱怨每到清明就会面临无处祭奠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已着手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吸引更多市民接受生态殡葬。今年是北京市推行海葬20周年,市殡葬管理处首次举行海上公祭。北京市120多位将骨灰撒海的逝者家属,返回当年亲人骨灰撒海的海域进行祭奠。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位于常青园墓区的骨灰撒海纪念碑,今后将刻上撒海者的姓名,方便逝者家属前往纪念;并将继续满足骨灰撒海逝者家属希望重回骨灰撒海地纪念的需求,提供更多服务,引导更多市民选择生态安葬方式。同时,北京市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对采取生态葬的市民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者费用减免,首先将加大骨灰撒海的补贴力度,骨灰撒海全程免费随行的家属将由2人增至6人。
姜晶晶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