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的心灵沟通
 

    张光茫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早已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晚年生活在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作风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现在,文学史家夏志清编注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书,是了解张爱玲文学世界及生活侧影的第一手资料,能从中读到她坦率而真诚的心灵慰藉。

    这本书收录从1963年到1994年,张爱玲跟夏志清的往复书信100多封。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广。信中还披露了张爱玲晚年一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窘况。早期投稿为何屡受挫败?晚年在美国生活为什么那么穷?窘迫下她的生活资金来源是什么?为何精神上出现了幻想症?通过夏志清的眼光,展现了一个世人未曾看到的张爱玲,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人生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慢慢浮现。

    张爱玲与夏志清通过持续的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他们之间的信件,是最真切的身边散文。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张爱玲曾说过,夏志清是他惟一信任的人。信中,张爱玲将自己晚年凉薄的一面,真情吐露给夏志清。每封信的后面,夏志清加上了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批注和说明。不论张爱玲的世界是华丽还是苍凉,只有夏志清最能懂她、理解她,他们的通信也见证了真实的人间。

    张爱玲成名极早,刚出道便名扬上海滩的十里洋场,成为一颗耀眼的文坛新星。当时光流转20年后,她漂泊在华盛顿时,却遭遇了写作事业的滑铁卢,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售卖,并为生活发愁。这个时期她写给夏的信件,每一句读来都让人心酸不已,有一种英雄落魄的悲凉之感。她对自己在美国不吃香的处境心知肚明,她知道文学也有其植根之土,“对东方特别喜爱的人,他们所喜欢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这种不合时宜、不肯屈服的性格,生生地将她的生活逼到了窘境。

    张爱玲偏偏又是倔强的,倔强中带着清高。每当不得不谈到钱的问题时,她总是下意识地用英文来取代中文。在俄亥俄州居住的时候,她给夏的信中多用“commission”一词来替代中文“钱”字。在“固定收入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改写自己的小说,“那部小说改写不是为了能不能出版的问题,因为改了之后也不见得有人要,不过总要自己这一关先通过。”她明知稿子没人要,还依然一改再改,甚至打字时发现不妥之处,依然要改,哪怕耽搁了时间也在所不惜。由此可知,自恋的张爱玲,更是一个自我要求严格的人。

    夏志清是学界的传奇。没有他的评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少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这三个闪亮的名字。他对于张爱玲的关怀溢于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张的体质羸弱来自童年生活的不幸,建议张多运动等。他更勇于发表自己生活的意见,从健康到养生,从文学到爱情,信笔写来,如话家常。我们可以想象张当年读夏信时或莞尔、或感动的反应,两人之间的互动让书信集有了光彩。

最后想说的是,张爱玲的才气、乖张与冷艳,无不像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叫人看不透,也说不明。仿佛她总是习惯于用她笔下的那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来掩盖千疮百孔的人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爱玲以她艳异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沉浮。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