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历史本身从来就不是枯燥的,它永远比现实更鲜活。而这种鲜活,就表现在细节上。” 历史作家魏风华说。关于那场抗日战争,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而其新著《抗日战争的细节2》,则向世人展现了震撼人心的抗战细节。
这本书用全景与细节相结合方式,描写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从1926年日皇昭和在东京即位写起,一直写到1945年正面战场最后一战湖南雪峰山会战。作者通过战争期间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还原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滕县失守、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细节。作者生动再现战场硝烟和帷幄谋略的同时,更以独特视角思考了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使全书既生动可读又厚重大气。
作者重点还原了抗战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决定性细节。比如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卢沟桥事变起于日本人谎称演习时丢失了一个士兵,要进城搜查便炮轰宛平城。读此书了解的真实情况是,当天演习时确实走失了一名士兵,带队的头目便向上级报告,怪异的是,20分钟之后,走失的士兵出现了,而这一消息却未向上级更新。于是,20分钟的开小差,直接触发了战争。现在看来,即使没有这20分钟,日本人或者还找到别的借口发动战争,换一种方式还是要捅破这层窗户纸。
细节是历史中最鲜活的一部分,从细节入手必能挖出一条绵延的钢铁筋骨。只有铺陈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细细咀嚼蕴含其中的酸甜苦辣,才会发现历史的细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作者还写到了一个不易被人注意的细节:当时,在日军部队里,做到师团长,肯定是五十岁开外的人;而中国这边,军长、师长一级的,大多是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可以说,这是一场老谋深算者跟血气方刚者的战争。而在一线的士兵当然更为年轻。在当时,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他们清楚的仅仅是:只有打下去,才能保住家园,中国才有救。用台湾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告绥远将士书》里的说法就是:“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这当是对浴血抗战的一个最恰当的注脚。
作者用小说笔法来描写历史,只是它与真正的小说还是不同的,仅就其日本视角的细节描述,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还原真相的大门。“走在东京街头,你问一个小学生:知道满洲吗?他会告诉你:那是日本的生命线!”这句话让战争的残酷和疯狂跃然而出。日本人一次次挑起的事端,往往竟不是日本政府的蓄意而为,而多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军官胆大妄为之举,事后经过官方确认照准,推波助澜之下,竟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波及数亿人和数十国家的全面战争,似乎也太不严肃了。可这荒诞的偶然性,让我们四万万同胞历经生灵涂炭,又如何能让人甘心?
历史从来都是多棱镜,国人对抗战史要从多个角度看,才能知道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艰难。读完《抗日战争的细节2》,不禁掩卷长叹,心中充满了种种悲壮、愤懑。作为后来者,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些历史的细节!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