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与“节水”是当前北京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两大主题。要节水同时还要治水,看似矛盾的两大主题,其内在联系是紧密而又相辅相成的。节水与治水都是为了北京现代城市建设更科学、更合理;都是治理城市病的必要之举;都是为了北京城乡的“长治久安”。科学谋划治水与节水活动,可以使两者相互结合、互为利用。治水可以同时收到节水的成效,节水的同时又可以收到治水的效果。总之,完全可以做到治水节水相得益彰、两不耽误。
眼下北京正值汛期,连日不断的雷阵雨天气,更加剧了人们防洪治水的紧迫感。中心城区忙着整修防洪排涝工程,疏浚各种排水设施;郊区农村特别是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在苦口婆心地动员老乡搬出老旧房屋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防洪抢险演练。在防洪治水的同时,另一项与水有关的活动——节水,也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即将造福北京,而进一步深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之中。
节水与治水并不矛盾。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早已有人创造出了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成功办法。在平谷山区,很多乡村建起了专门收集雨水的蓄水池。修好渠道,引水入池,汹涌的洪水不但不能危害百姓,还得乖乖地流入大大小小的蓄水设施,造福于民。前几天,新华社有一则报道说:“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北京市启动规划建设排蓄廊道工程,工程预计于2015年底竣工。”仔细阅读之后,方知道,这个工程竣工后,不仅能实现雨水从地下排出,有效避免城市内涝。工程将使一部分雨水进入再生水厂,实现再利用。其中的雨洪利用工程总滞蓄水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利用这些水,可以新增水面30公顷,形成生态景观,供居民休闲。这是科学发展、兴利避害,把治水与节水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数据,光一个北京城,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就达2.3亿立方米,在地域广阔的郊区,这个数目肯定更为可观。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在治水和节水的行动中,都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也不应在治水的时候忘记了节水,在节水的时候又忽视了治水。就拿雨水利用来说,如果我们把每年降落在北京城乡的可利用雨水都利用起来,那将节省数亿立方米水资源,已经接近于南水北调工程中每年分配给北京的用水指标。这岂不是最有效的节约。
治水节水相得益彰两不耽误。这应成为北京城乡的一个共识,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