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
 

    干着农活儿、拿着工资、上着保险、按点上下班……眼下,京郊一些农业园区里,出现了一批批农民“上班族”。他们与传统农民一样,手中操持着祖辈相传的熟悉的农活儿;但却又与传统农民不同,用新的思维方式和不断更新的技术赚得工资,取代了过去土地的收成所得。他们的出现,预示着一场正在隐隐发生的变革:农民,正在从一种身份,转变成为一种职业。

    田园里的农民上班族

    搬迁后,农民住上了新楼房,无论从身份还是生活方式上讲,如今的大兴区北臧村镇居民孙立民,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可老孙却说,自己还是个农民。为啥?“农民是我现在的职业。”

    村庄搬迁,土地没了,很多由农民转变为居民的人面临着新的就业选择。相比其他上楼居民选择到企业上班,孙立民却选择继续当个“农把式”。“喜欢从事农业,干一辈子了,这是我的专长。”就这样,在身份转变后,老孙固执地将农民这个词儿,以职业的方式,跟自己紧紧绑在了一起。

    如今,老孙每天开着小轿车到大兴区礼贤镇一农业制种基地上班。基地是老孙此前从事农业时认识的一位韩国农业专家发起建立的,主要进行西瓜、泡菜萝卜等新品种研发和试验。正是看中老孙有着多年的大棚种植管理经验技术,韩国老板力邀孙立民来基地从事管理工作,进行各种新品种的种植对比试验。说起每月的工资,老孙笑了笑:“反正不比在企业上班少。”

    像孙立民这样,将农民做成一份职业的京郊人如今已不在少数。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60多位村民在土地流转后建成的农业生态园里上班就业,成为拿工资、上保险的职业新农民。尽管同样是干农活儿,但是比起从前在“土里刨食儿”的农民生涯,在生态园里上班的于全忠觉得自己现在干活儿的技术含量有了明显提升。“以前在自家地里种玉米,没啥技术含量,忙活一年也就那点儿收成。可现在管理樱桃树,剪枝、施肥、除虫……样样都是技术活儿,都是经过专家培训的,一般人不学习还真不会干。”老于笑言,“咱现在不是靠土地,而是像技术工人一样,也靠技术吃饭了。”

    职业团体成了新行当

    在京郊,职业农民现象的出现,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个就职于农业园区的个体。职业化农业服务团体,也正伴随着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初露雏形。

    “啥?想找我们去给你的果树剪枝?成,你那儿果园多大面积?”延庆县香营乡新庄堡村的金剪子服务队队长周顺海,时常能接到来自各地的农技服务订单,让这支曾经以志愿性质成立、服务乡邻百姓的团队隐隐有了向职业化农技服务团体转变的意思。

    新庄堡村的这支金剪子服务队成立于2006年,当时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全村能实现标准化的果树管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由市农科院专家手把手培训出来的队伍名气渐响、不断壮大,除了在本村及周边村进行果树管理外,团队还开始接到其他地区关于嫁接、剪枝、疏果、套袋等技术的服务订单。

    “先是平谷、密云,再往后甚至是河北、山东,越跑越远,队伍每年的技术服务收入也越来越多。”周顺海告诉记者,过去,队员们大多靠家里的果树为生,可现在,外出进行果树管理的收入已不可小觑。

    如果说金剪子服务队在提供职业化农业服务上还处于一个性质较为模糊的阶段,专门提供职业化农机服务的各类农机合作社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范例,预示着未来提供农业服务的职业化农民团体将具有不可忽视的市场存在空间。如今在京郊,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农民已经基本实现了播种、采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每到农时,一个电话订单,各地农机合作社就会派社员,开着农机去田间提供专业服务。位于密云县河南寨镇的陈向阳农机合作社是本市规模数一数二的农机合作社。从起初一个人开农机公司到后来成立合作社,陈向阳觉得,现代农业对于专业化的各类农业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合作社里的农机手,如今个个都成了收入不菲的职业农民。

    在周顺海看来,未来的农技服务可能也会效仿农机服务方式,在作物管理的关键时间节点,接到各个农业园区的订单,由团队里的职业农民前去提供专业化的农业服务,职业农民团体将成为农村市场上的新行当。

    人地分离倒逼农民职业化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越来越多职业农民的诞生?市农科院林果研究所所长王玉柱认为,传统农业收益较低、土地流转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农民与土地分离现象,是催化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的一个主因。

    “曾经与农民密不可分的土地,如今却往往不能带给农民优厚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在郊区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面临着一个职业的分岔路:很多人选择成为出租司机、企业职工等,当然,也有仍然愿意从事农业或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的人,他们变成了职业农民。”王玉柱说,“很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下村搞技术培训,小小的屋子挤得满满的,每家每户都要有人来学,那会儿叫‘一家一个明白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玉柱发现,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少了。为啥?“村里好多人嫌种地收入低,都出去打工了,谁还学技术?”到最后,王玉柱把一直坚持学习新技术的人员组建成一支农技服务队,为没有精力管理自家土地的人家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从这里面,我看出一种趋势,未来的土地所有者,并不一定是土地的管理者,他们可以通过雇用职业农民,来实现土地的经营。”王玉柱说。

    职业农民将越发体面

    在王玉柱看来,这样的农民职业化趋势,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的特点是规模化、科技化,因而它非常需要专业化的服务管理。”王玉柱举了一个例子,“其实各行各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是在走职业化的路子。比如修车,不是每个私家车主都需要学会修车,因为有专业的修车技术工人。而未来的农业也是一样,不是所有拥有土地的人都必须种地,种地是选择成为职业农民的人去做的事情。”

    除了与土地的关系发生根本转变,职业农民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技术性。“现代农业技术其实也很高端,更新很快。农民职业化也是推动新技术更好、更快落地,投入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正如王玉柱所说,在记者采访的多名职业农民中,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新技术是他们的共同点。

    伴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含量的提升,职业农民或将有别于传统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及更高的社会认同和尊重,越来越体面。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朱启臻在谈到社会对农业的传统偏见时曾表示,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社会正在慢慢变化。比如,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优势越来越明显,一些高端的农业技术人才,在农业园区就业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此外,全民重视农业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正凸显农业的重要性。因此,他认为,职业农民将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农民这一职业也会越来越体面。

京郊日报记者 赵语涵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