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是我起的名
 

    闫文利

    我给出租车司机起名“的哥”的事儿,如果不是有人再次提起,我几乎快要忘记;如果不是有人敦促,我大概也不会留写以下的文字。

    那大概是20007月底的一天晚上,报社发行处的侯世琴和周子务来到地处怀柔的“北京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也称:记者之家),找时任总编辑的刘宗明,汇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出租车“每车一报”要求,《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进入出租车之事。当时,作为培训中心主任的我,因为一直陪着总编辑,所以也“旁听”着汇报。最后,为撰写新闻通稿,处长侯世琴提出了个小难题:“出租车司机这个称呼太长,能不能给想一个简单的代名词?”此话本来是问总编辑刘宗明的。一时间,在场的人都缄口不言。不说话不等于不思考,我在想:出租车的通用叫法是“Taxi(的士)”,北京人浓缩了一个“的”字……于是,我不知深浅地打破了沉默,说:“咱北京人有好传统,也有坏毛病——爱称爷。年长的是‘大爷’,年幼的是‘少爷’;做买卖的叫‘倒爷’,有钱的叫‘款爷’;光说不干耍嘴皮子的,那是‘侃爷’;穿着裤头遛大街的,那是‘膀爷’;蹬三轮串胡同的,那是‘板儿爷’……这回,应该给出租车司机的辈分拉平,叫他为‘的哥’。这样显得亲切。”面对我的一番调侃笑谈,刘宗明说:“行!”

    随后,按照发行处周子务提出的尺码,我找了一家服装厂,为“的哥”们迅速加工制作了带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字样的报袋,准备配入出租车内。

    后来,《北京晚报》在报道京报集团与出租车骨干企业携手,为乘客读报创造条件时,首先使用了“的哥”一词。紧随其后,中新网89日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打的”上街》为题,发了消息:昨天上午,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纸随着首批2000余辆出租车正式启程,走上街头。自此,每天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将在“的士”车厢内成为“的哥”和打的人的新“伙伴儿”,为他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的哥”这一俗称,经过媒体的传播,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使用,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在新词不断涌现的时代,“的哥”作为词条,能够收入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保留下来,更不是我奢求的。现在细细想来,“的哥”这一称呼的叫响,是咱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崇尚文明、追求和谐的心态反映。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