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乡村游,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便是农家院。自上世纪80年代怀柔出现首个民俗接待户以来,京郊乡村游以其低价、亲民的姿态,赢得了市民游客的青睐。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密云古北水镇、山里寒舍和房山第三空间等一批高端乡村旅游项目的落地,京郊乡村游开始呈现出“贵族化”姿态。这些高端乡村游有没有市场?消费者买不买账?近日记者在京郊多地展开了调查。
千元标间紧俏
房客多为白领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网名为“山水”的老邹,特意跑到密云古北水镇景区转了一圈儿。50岁的老邹爱好游山玩水,几十年来足迹几乎踏遍京郊各地。虽说已是涉世很深的“老江湖”,但他还是被古北水镇的美景震撼到了。不过,同样令老邹感到震撼的,还有这里的客房价格。“最低的每晚780元;其余大都是千元标间,水镇里有个古堡酒店,标价为一晚2000元。”老邹说,现在五星级酒店也没有这价儿,他皱起眉头,放弃了,选择水镇外围四马台新村的农家院居住,一晚才100多元。
千元标间,尽管让老邹皱起了眉头,但连眼睛不眨一下便住在古北水镇的游客很多。据古北水镇负责住宿的人士介绍,特别是到了周末,这里的客房更是一间难求。刚办完住宿手续的市民游客张女士告诉记者:“我在外企任高管,消费能力还行。这个景区和客房都十分有特点,也很高端。以往,我和朋友到乡村旅游,喜欢住农家院的炕,吃农家饭;现在住‘腻’了炕,吃‘腻’了农家饭,想体验体验乡村里的高端旅游项目。”
“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千元标间确实有些住不起。”古北水镇相关管理者说,他们定位高端乡村游,发展的客户是大众里的“窄众”,这群消费能力强的“窄众”,绝对数量也很大。
记者从古北水镇投资方中青旅集团获悉,古北水镇景区客房规划数量为1500间,可同时容纳3000人住宿。目前试运营期间仅开放客房100余间,每逢节假日,房间全部爆满,仅剩下景区外的水镇大酒店尚有少量空房。今年“五一”小长假3天,古北水镇的游客接待量达5.9万人次,客房得提前一周预订。
“一个庭院可住两家人,一晚价格是1988元。还有2600元价位的。”同样位于密云县北庄镇的山里寒舍也推出了千元以上价位的乡村游客房。“这个周末我们的10套庭院已经全部预订满了,过两天进入旺季之后,房源将增加到18套,价格也会随之上调。”山里寒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自从去年6月运营以来,这里已经培养了一批固定客户。
“和一般的乡村游不同,我们采取的是会员制,以金融、IT等行业及外企、上市公司等高端商务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山里寒舍相关负责人说,这部分游客人数虽然不多,但重游率高,消费能力强,构成了山里寒舍的主要市场。“我们本来的定位就是小众游,也从没打算把这里变成一个大众的旅游景点,定价也是与品质相对应的。”该负责人表示,成功的定位使得山里寒舍的产品并不愁卖。
而位于房山区佛子庄乡的第三空间旅游项目,也推出了1800元一晚的精品客房。“目前我们的项目还不完善,也未做任何推广。但因为守着银狐洞景区,所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入住。”第三空间精品民俗项目负责人许辉告诉记者,先期改造完成的30套民居已有近一半被大学教授、中医大夫等高端人士长期租住。
高端旅游下乡
村民跟着沾光
山里寒舍距离最近的村庄有7公里山路,第三空间距离最近的公交车站需要步行5公里。“如果不开车,抵达我们这里都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儿。”许辉坦言,从项目选址来看,高端乡村游的定位就是针对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高端人群。而高端人群之所以会买账,更重要的是源于与高价位相对应的高品质。
在IT行业工作的冀女士,十分钟爱山里寒舍的“格调”:外表简陋却个中舒适,有蓝天没有雾霾,有山林没有高楼,有星空没有电视。“这里虽然偏远,但却十分幽静。对于都市白领来说,能够追寻到一种简单自然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比较奢侈的事情。”在冀女士看来,山里寒舍所在的北庄镇干峪沟村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有长城古迹、参天古树、小天门山、老爷庙、清水河、山楂林等,令人心情十分放松,最重要的是村庄还保留着原来的味道。
记者在山里寒舍看到,接待客人住宿的庭院依然是村民原先老宅的风貌,建材多为山石和当地树木,不加水泥而用石灰和黏土垒砌,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推开院门,原先的木门、木窗、椽子,还有院里的石头墙,也都得到保留。宅子里的家具摆设也颇费心思,衣柜、条案、桌子,很多都是从村民手里淘来的老物件,透着悠久的乡舍韵味。冀女士说,这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找到了家的感觉。不过经过改造的房间各项功能设施十分齐全,不仅拥有五星级的客房及卫浴设施,还安装了地采暖设施,住起来十分舒适。
其实,对高端民俗旅游买账的不仅仅是游客,还有与之相邻的村民。如果不是因为山里寒舍的开发,现在的干峪沟或许将是日益荒凉、日渐凋敝的另一番景象。山里寒舍项目利用了闲置土地和废弃宅基地,以北庄镇干峪沟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把这部分资产开发并经营,整合资源及劳动力,使之产生效益,从而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土地宅基地租金、工资收入以及效益分红等几部分的收益。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村民以自家的房屋、果树和土地自愿入社,化零为整,再委托企业统一运营管理。预计每年人均增收两万元,在企业就业的社员,年收入甚至可以超过5万元。村民有了收入保证,还不用自己先期投资,当然买账。
而对于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村民来说,古北水镇项目同样带动了村里民俗户的发展。“有些游客说里面的客房贵,就都跑到我们这里来住了。”司马台村的民俗接待户王大姐告诉记者,古北水镇试营业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许多游客都是玩一天古镇,逛半天长城,再在这住一晚上,以后游客多了,我们村也跟着沾光。”
民俗造血不足
高端下乡补充
在旅游专家刘思敏看来,京郊乡村旅游历经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同时也遭遇了发展瓶颈。“京郊农家乐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主要由村民自行经营,但由于受到眼界、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的限制,很难再有突破。”刘思敏说,目前密云和怀柔等郊区县的乡村旅游已经实现了星级化管理,但也有不少农家乐还停留在中低端水平,甚至住宿条件和餐饮菜单都多年未变,因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京郊旅游发展需要类似古北水镇、山里寒舍等高端民俗的补充。
刘思敏认为,目前出现在京郊的高端乡村游项目,其实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产业,而是由社会企业集团化运营管理的“类民俗”。“类民俗”并不是对传统民俗的提升,而是另一种发展形态。因此,“类民俗”的出现和传统民俗的发展并不矛盾,反而是对京郊乡村旅游市场的有益补充,并对传统民俗的发展具有一定带动作用。刘思敏建议,目前京郊不少区县都在打造高端民俗旅游项目,应避免盲目和雷同,高端的乡村游一定要汲取当地地方文化和民俗元素,体现独有的特色,才能持久地吸引游客。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