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进生活
 

    说起农业,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广阔的农田、连排的大棚和茂盛的果园,农业似乎就应该扎根在土地上。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的天地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农田、菜棚、果园,在居室中、阳台上乃至屋顶、墙壁上,各种蔬菜、瓜果、功能性植物竞相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农业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当一把“农耕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市农科院及其所属派得伟业公司,有这样一个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农业从田间地头走进楼宇房舍,他们的努力让农业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蔬菜水果上了楼

    这两天,家住昌平县城的70岁老人洪俊英,天天盯着自己种的三大盆韭菜。眼瞅着韭菜已经长到了能割的时候,洪俊英开心地给自己在城里定居的两个儿子打电话,叮嘱他们这个周末一定带着家人到她这里团聚,“我种的韭菜熟了,我给你们包饺子吃。”

    “自己种菜,肯定没有农药残留、化肥催熟,吃着放心。”洪俊英说,去年,昌平区举办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大儿子带着她去玩,她一眼就看中了展馆里售卖的“阳台菜园”,买了两盆回家。今年,她又从第二届农业嘉年华上买回来三盆韭菜、一盆生菜和一盆西红柿。

    “在家种菜,好看又时尚,比周末跑大老远去郊区家庭农场玩方便多了。”26岁的江帆说,她从去年起迷上了种羽衣甘蓝盆栽,这种菜长成后很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她从自己的手机翻出一条微博,照片上,她家的阳台里,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七八盆羽衣甘蓝把小阳台变成了一座微型菜园,朋友纷纷点赞。

    像洪俊英和江帆一样喜爱自己种菜、种水果的市民,如今可不少。在两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期间,都有一个展区展出、售卖各种可以家庭种植的农业创意产品,其中既有各种盆栽蔬菜、水果,也有多功能植物。负责这一展区规划、布置的市农科院专家杨宝祝告诉记者,在两届农业嘉年华期间,均有七八十万人次参观,现场售卖出了数十万元适于家庭种植的农业创意产品。

    “现在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可以在阳台种植的‘阳台菜园’。”杨宝祝说,经过10多年的研究,他们已经开发出了适合在阳台、墙壁、屋顶、庭院等多种环境下种植的农业创意产品。不仅仅普通市民喜欢买几盆回家种植,不少企业也请他们帮忙,从在办公区域简单地摆放绿植,变为了布设功能性植物绿墙、构建立体化绿色办公环境,既好看又可吸附室内有害气体。

    室内果菜更皮实

    在市农科院的一栋连栋温室中,杨宝祝的创意农产品研发团队拥有一小块展示区,里面包括阳台区、居室区和庭院区等几个创意农产品生活化展示分区。小小的阳台上,红梗叶甜菜与绿韭菜、小辣椒给小阳台平添了几分生机盎然;庭院区里,西瓜在地上摆出了“玲珑棋局”、西红柿给庭院中增添了一道绿色拱门。

    别看这些可以种在居室内、阳台中、庭院里的蔬果小巧玲珑,其实,它们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远超普通大棚作物。“抗寒、耐旱、生命力顽强,即使种植者的栽培技术不过关,只要定期浇水,它也能生长起来,而且长成后的形态、颜色有一定的观赏性,这样的品种才能被选中。”杨宝祝逐一列举他选育农产品品种时的标准说,能选来进行室内栽培的果菜品种要更皮实,能经得起居室内干燥空气的考验,禁得住冬日阳台上较低的气温,最好还能不时给培育它的主人贡献出几片嫩叶,“就像羽衣甘蓝、红梗叶甜菜这样的品种,种着容易、看着好看,长到一定程度后,还能时不时地摘几片鲜叶炒盘菜吃。”

    在这样的标准下,挑选品种自然称得上百里甚至千里挑一。每年,市农科院蔬菜中心和林果所都育出不少新品种,但能被选中的并添进“阳台菜园”等系列的不过两三种。“我们这个团队里,负责挑选新品种的组员基本都是农业专业出身,我们从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里选出合适的品种后,还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再进行培育选拔,基本上,平均2年左右才能定下一个品种。”杨宝祝团队中的一名队员宗鹏鹏告诉记者,他和队员们几乎每天都要到温室里培育蔬果,记录其生长状态。至今,他们团队已经选出了10种左右的品种,这些产品颇受市民喜爱。

    创意助力生活化

    有了优良品种,意味着推动农业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工作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需要创意设计来帮忙。好比修剪漂亮的盆景总是更能得到人们青睐一样,创意成为一份农业产品能否真正作为日常装饰品、休闲用品,被人们接受的关键点。这一点也成为“生活化农产品”与大田农作物另一个最大的不同特点。

    “我们的产品,更多的是要追求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观赏、体验农耕之乐和采摘等需求。”杨宝祝说,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他们开发的产品还要满足低碳环保的要求。为此,除了蔬菜、水果外,他所带的团队又将多肉植物等纳入开发范围内,通过不断地对比实验,筛选出具有驱除蚊蝇、吸纳甲醛等有害气体、吸附PM2.5等功能的植物品种,经过定向化培育后,突出其功能,并为其设计相应的造型。

    同时,容易栽种也是杨宝祝和他的队员追求的目标,再好的品种、再漂亮的设计,如果很难成活,消费者就不会买账。考虑到这一点,杨宝祝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专门的种植基质以及自动吸水灌溉系统。

    打开他们开发的“阳台菜园”种植盆,里面除绿色基质外,还有一根根吸管深到盆底,与配套的水盆相通。“这基质是我们自己研发配制的,营养丰富,完全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当基质内含水量不足时,这细管通过虹吸原理,可以自动把水从水盆里吸上来,含水量够时,水就不会被吸上来,确保作物不会被渴到或是因为浇水太多而烂根。”杨宝祝说,有些市民不了解种果菜该如何浇水、施肥,他们就通过反复试验,开发出了上述产品和技术,替市民先行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的团队,既能与农业专家顺畅交流和配合,每年从上百种农作物新品种中选出最适合进行城市化、居室化方向培育的品种,又要懂市场、了解市民的审美变化,从而与专业的设计人员合作,设计出创意农产品。”说起自己所带的团队,杨宝祝颇为骄傲,别看他们开发出的“阳台菜园”等系列创意农产品很小巧,但开发它们,需要团队在科技、设计两方面都得过得硬才行。为此,他所带的团队中,有三分之一的队员是农业专业出身;另外三分之二的队员中,有市场开发方面的人才,也有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时尚风格的人才。

京郊日报记者高珊珊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