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要调结构更要调观念
 

    晏 子

    京郊农业可能要迎来再一次的结构调整了。前些日子,《京郊日报》报道说,北京市召开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部署会,会议提出将以“调粮、保菜、做精畜牧水产业”为核心,对北京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为调减高耗水粮食生产面积,粮田将逐步有序退出生产性小麦种植,代之以四种节水农田模式。节水成了此次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可以想象,在完成这次结构调整以后,北京市将建成一个节水高效的农业体系。但是,笔者认为,解决北京农业节水问题,调结构固然重要,调观念则显得更为重要。

    形成节水的观念,是北京节水的第一要务。稍微查看一下资料,我们就能知道,北京是一个极其缺水的城市。据《北京市“十二五”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14年北京缺水6.6亿立方米,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调水10.5亿立方米,仍缺水1.9亿立方米。按联合国标定,人均1700立方米为贫水国标准。中国低于2100立方米/人,只是世界人均值的28%。北京人均154.8立方米,不到联合国贫水线的1/10,全国的1/14,世界的1/44,属于极度缺水城市。这种水资源状况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北非等地区。如此严峻的现实,普通老百姓却鲜有了解的,更不用说劳动在第一线的农民朋友们了。

    与之相对,则是另一种错觉。要用水了,随时随地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哗地流个不停,除了管道检修或停电等故障之外,几乎从没有断水的时候。去年居民用水价格上调,只是让人短暂地关注了一下北京的用水问题,但却从未让市民体会到缺水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由于上轮水价调整只涉及到居民用水,而没有涉及到农业用水,因此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感觉。

    没有人体会到,为保障北京用水,政府部门作出的努力,节水设施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蓄水工程的兴建,等等。但是在这些努力的背后,一个事实是,北京依然是一个缺水城市,北京用水依然存在着寅吃卯粮的问题,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河道不断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异常严峻。

意识不到这种严峻的现实,就难以树立起节水的观念,而节水观念不生,再调来多少水,再兴建多少工程,再调怎样的农业结构,都将无济于事。要知道,水是人在用,一个不关龙头的小动作,将浪费掉多少人的供水努力。因此,联系到农业节水,确实需要调结构,而笔者认为,更为重要也更为关键的一点,则是每个用水的人,都要调一调内心的用水观念,形成节水的理念。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