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抗震救灾中的一些教训
 

    总结教训,是为了少犯错误。即使在地震和自然灾害应对经验非常丰富的日本和美国,依然需要从历次灾害中汲取经验教训。

    救援指挥体系问题

    1995年日本7.3级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约有3万名消防队员前来救助,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指挥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混乱,致使灾区许多人震后得不到及时救助,地震后死亡人数达到了5000多。

    鉴于这次教训,日本在当年7月建立了“紧急消防援助队”制度,将各地消防部队中的一部分作为紧急消防援助队,在发生大地震等灾害时,可以根据消防厅长官的指示出动。

    美国的震后救援被纳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内。这一体系由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个层次组成,不足之处非常明显:由于它强调属地管理,即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先由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无论灾害的规模及范围有多大,救援的指挥和决策工作都由当地政府官员负责,而州或联邦官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即便是总统也只能对救灾工作发挥象征性的支持作用,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救灾的资源调配和工作效率。

    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在相对贫困和对灾害准备不足的地区,这样的体制往往会造成救援工作迟缓,从而使灾情扩大。2005年发生在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医院抗震能力问题

    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地区发生6.7级地震,此次地震中,总共有11所医院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无法使用,这使得这些医院非但不能为地震中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反而需要把医院中的原有病人疏散到别的医院去,从而给附近承担震后医疗服务的医院增添了负担。

    鉴于此,加州立法机构在这次地震后通过一项立法,限期要求加州所有医院必须把重症病房和急诊室设置在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物内。

    灾区疫情问题

    世卫组织认为,地震等灾害过后,只有通过良好的监控系统来预警,才能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的早期征兆,也才能及时调动医务人员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洛杉矶北岭地震震后这方面的工作就有所欠缺。地震发生数周后,在灾区及周边地区暴发了罕见的孢子菌病,这种由于吸入空气中的孢子菌而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震后8周内出现异常上升,并导致多人死亡。

    专家认为这是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导致空气中出现大量孢子菌所致,大多数病例出现在山体滑坡的下风地区,而有关部门在救灾时对此类病疫检测考虑不足,使该病发病率出现上升。

    城市系统的大灾适应性问题

    1995年发生的7.3级日本阪神大地震,有5000多人丧生,10万多座建筑物倒塌。

    日本建设省土木研究所专家说,阪神地震之所以损失惨重,除震级大、预报不力外,关键是大都市生命线系统的脆弱性加重了灾情。

震时大火冲天,火源多半来自天然气管道破裂引发的爆炸。地震毁坏了城市供水网,只能任凭大火助纣为虐。地震后公路、铁路、电话中断,具有自动化功能但缺乏备灾适应性的生命线系统处处受阻,全线处于“死亡”状态,这使人员和财产损失进一步加大。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