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返青期是产生春季分蘖、形成春季新根的关键时期,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之间的矛盾,以及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之间的矛盾,影响到麦苗的健壮生长。因此,返青期必须综合麦田苗情、地情,以保墒增温、促根壮苗为中心,分类适时管理,科学运筹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为丰产高产打好基础。
耕作为先,保墒增温
从土壤墒情看,惊蛰时节土壤正处于冻融交替状态,既有自上而下的化冻过程,又有地气上升的返浆过程,外加春风频繁,导致麦田失水加快,干土层加厚,成为春季麦苗返青生长的主要矛盾。及时耙、压麦地,可以破除板结,弥封裂缝,使经过冬季冻融疏松了的表土沉实,土壤与根系密接,促进养分、水分的吸收利用,减少水分蒸发,有效起到保墒、提墒和增温的作用。正如农谚“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耙压要看具体条件,干土要压、潮土是耙,对于旺苗深耙或重压,可以达到控制旺长的效果。
土温和通气条件对小麦返青十分重要,浇水会降低土温导致通气不良,结果会延迟返青而造成发苗晚,所以一般不浇返青水,尤其不要早浇返青水。除非个别地块干土层超过5厘米厚,分蘖节和生长点处于干死状态而无法返青时,采取喷灌或浇“跑马水”的办法及时浇适量“救命水”,不可大水漫灌。
分类管理,科学运筹
针对京郊冬小麦以旺苗麦田、一类麦田为主的实际情况,分类管理,科学运筹肥水,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
(一)旺苗麦田,以控为主
旺苗麦田一般冬前亩茎数达80万株以上,这类麦田由于群体较大,叶片细长,拔节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间郁蔽、光照不良,导致倒伏。因此,春季管理应采取以控为主,控促结合的措施。
及早搂麦。对于小麦枯叶较多的过旺麦田,于早春土壤化冻后,要及时用耙子顺麦行搂出枯叶,以便通风透光。
适时镇压。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是控旺转壮的好措施。镇压时要在无霜天上午10时以后开始,注意有霜冻麦田不压,以免损伤麦苗。已拔节麦田不压,以免折断节间,造成穗数不足。
喷施调节剂。对于过旺麦田,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可抑制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一般亩用量30-40毫升,兑水30公斤,叶面喷雾。
追肥浇水。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2公斤,防止过旺苗转弱苗;对于没有出现“脱肥”现象的过旺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后期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2公斤。对于遭受冻害的旺苗麦田,应在早春及早划锄搂麦的基础上,于小麦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4-6公斤,然后再在拔节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6-8公斤。
(二)一类麦田,控促结合
一类麦田的群体一般为每亩60-80万株,多属于壮苗,应注意控促结合,突出氮肥后移。对地力水平较高、适期播种、群体70万-80万株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万-70万株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2公斤。群体偏大时注意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
市土肥站 吴文强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