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赵永志
观点提要: 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土肥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三个导向”: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土肥工作如何按照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与要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成为土肥工作者的重要方向、目标、任务与责任。本文旨在探讨和破解相关课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智慧结晶。综观国内外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发展不难发现,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破坏造成生存环境恶化后的思考,是期盼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五位一体”总体建设布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国民经济还是整个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毫不讳言我们也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发展环境与形势,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长远大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农业工作者更感责任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土肥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三个导向”: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土肥工作如何按照中央的重大战略布局与要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成为土肥工作者的重要方向、目标、任务与责任。
一、土肥工作是支撑生态文明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大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而土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中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肥料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料。因此土肥工作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土肥工作是通过对土壤、肥料和作物相互作用的管理,实现土壤、肥料、作物的有机和谐发展。
常言道,大地是“母亲”,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的支撑和滋养。健康堪忧的母亲何以哺育优秀的子孙,没有优质健康的土壤,安全的肥料投入,何来优质安全农产品?基于这些问题,土肥工作者需不断思考土肥工作未来的发展道路。
二、土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耕地土壤数量和质量不容乐观。我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7%,远低于印度的49.4%,英国的24.9%,美国的18.7%,此外,人均耕地也较低。由于人们可使用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复种指数明显增多,有机肥、化肥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此外,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耕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另一方面耕地还在不断减少。能否严格掌控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将直接影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养分资源管理不科学不到位。我国养分资源管理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施肥比例、化肥结构不合理,化学肥料利用率低;二是化学肥料依赖度过高,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占世界化肥施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粪便养分还田率仅50%左右,秸秆直接还田率只有35%左右;三是肥料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力度不够,安全风险很高。
3.体制机制与生产需求不适应。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带有明显的行政号召色彩,政府号召种什么,就推广什么,缺乏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服务的意识。特别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由原来的粮、糖作物为主转变为粮、糖、油、果、菜、花(卉)多种经营,土肥技术服务的范围扩大、内涵延伸,原有的推广方式、知识结构、技术储备显然不适应新的要求。因此,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目标,探索和建立多元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推进科技服务机制方法创新刻不容缓。
三、土肥发展道路的思考
土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确立了科学正确的土肥发展道路,才能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反过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为土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肥工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信息化、标准化、创新化的正确轨道前进,并在这个轨道上紧密结合自身的特性特点与规律,加强观念、理论、技术、服务方式及机制的创新并扎实推进,才能科学有效地把土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绿色发展:保障土壤健康可持续。土肥绿色发展就是加强土壤质量管理,提升土壤肥力,形成绿色土壤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着力强化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努力提高耕地地力、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力实现土和、肥和、水和、人和、财和、物和的和谐土肥目标。
土肥绿色发展重点是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健康水平,不断增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肥料和农业废弃物面源污染,增加环境清洁度和友好度。第一要加强耕地保护,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要加强土壤修复,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壤肥力和健康度;第三,调整施肥结构,提高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有机无机结合,努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努力扩大绿色培肥技术推广应用,减少或避免面源污染;第四,改善科学施肥服务,大力推广配方肥直供、定点供销服务、智能化精准配肥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模式。
2.循环发展:促进土肥水作物的协调。土肥循环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既要实现土、肥、水、作物诸要素的循环协调,也要实现土壤管理工作、肥料管理工作、作物管理工作和水管理工作的循环协调。
加强土肥循环模式研究与应用,综合考虑土壤供肥性能、肥料增产效应、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养分在土壤——土壤溶液——根际——作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和吸收利用规律,统筹兼顾土壤、肥料和农田节水工作,强化农业废弃物甚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力争把土、肥、水及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增产增收潜力发挥到最佳水平。首先,创新探索土肥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土肥循环发展的内循环模式;其次,建立土、肥、水、作物与农业其他资源的大循环系统。
3.低碳发展:加强土肥碳汇能力。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农业土壤对大气温室气体的累计贡献巨大,积累量占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土、肥、作物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耕地土壤本身又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库。如何能够通过管理措施的改进,实现土肥由“碳源”转变为“碳汇”,是当前土肥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土肥低碳发展应加强土壤碳汇能力,促进农业低碳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减量化模式。推行立体种养、全方位农业节水、平衡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节地、节水、节肥、节药,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源。其次,推广耕地土壤增汇固碳模式。通过发展生物技术、有机肥技术和秸秆适量返田技术,强化综合管理措施,以不断提升耕地土壤固碳能力。
4.信息化发展:提高土肥水协调与效率。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精准农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开展土肥信息化工作,应继续夯实以基本队伍和基础数据为主要内容的土肥水基础工作。要健全土肥水基础数据审核制度和统一发布制度,不断提高土肥水基础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地力评价和预警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土肥水基础数据调查、分析、应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加强数字土肥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精准土肥”试点示范工作,探索符合我国土肥工作实际的“精准土肥”发展之路,并使之实用化和产业化,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手段,实现土肥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不断推进农业的理性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逐步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5.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征,只有实施农业标准化,才能有效、合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才能真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方能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促进农业产业水平、管理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土肥工作必须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原则进行标准化转型,通过标准化来确保肥料、耕地的安全可持续。土肥工作走标准化发展道路,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的观念,使土肥服务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市场。二要加大土肥水相关技术标准研究与体系建设,使其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引领。三要保障土肥水技术标准的实施,确保从源头开始,相关标准能够在农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中贯彻实施。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标准、懂管理、懂市场的综合型人才,为土肥标准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6.创新发展:加强土肥水工作基础。土肥水工作的基础在于落地,土肥水的事业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再创新。要实现土肥工作的创新发展,首先要观念创新。树立现代农业观念,用现代、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手段去武装支撑农业,用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标准去指导评价农业。第二,技术推广方法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与传统技术、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加强土肥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技术普及率、到位率和贡献率。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技术示范+行政干预”的推广手段及机构条块分割、孤军奋战的工作体制,加强政、产、学、研、推的融合发展,形成行政推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公民自觉的有机结合推广战略,切实推进多元化、综合化、全方位、全过程农业产业化服务。第四,创新推广内容。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施肥调控技术、养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各项土肥水新技术的集成与推广,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引领。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