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清泉7月进京。水资源,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缺水,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早已成为共识。缺水的北京如何节水,用水大户北京农业的节水潜力如何挖掘?记者走进京郊农田进行了探访。
资源匮乏倒逼节水农业
京北小乡村,打井人张向阳坐在一口新打的水井旁轻轻叹了口气。身旁这口井深180米,而在20多年前他刚入行时,大多数水井只有三五十米深。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发展的最大瓶颈。从1999年以来进入枯水期,由于遭遇连续干旱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本市人均水资源量降至不足100立方米,不到全国的1/20,世界人均水量的1/80,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
对北京农业来说,用水短缺状况同样严重。众所周知,水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北京明显具有“大城市、小郊区“的特点,水量分配自然优先满足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这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顺义区张镇聂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果蔬专业村,在浅山区发展果蔬种植业,对于地下水稀缺的聂庄村来说是一项挑战。村民老聂回忆起当时用水紧张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每到用水高峰,浇地都要排长队,费时费力不说,有的村民还会因为浇地的先后顺序、时间多少闹矛盾。”
这样的事并非偶然。充分认识北京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开源节流是必然,其中农业节水也是重中之重。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克武介绍说,近年来,北京节水农业的发展历经了3个主要阶段。上世纪80年代,节水农业处在起步阶段,重点研究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了抗旱品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耕作蓄墒、长效肥一次底施等旱作技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节水农业步入农艺节水与灌溉相结合的阶段,节水灌溉设备、高效灌溉制度、节水品种、保护性耕作、化学抗旱等一批先进的节水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从2004年至今,是推进现代农业综合节水阶段。这一阶段集成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和信息、生物等综合节水技术,膜面集雨高效利用、再生水应用等技术,形成了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农业节水有设施缺机制
农业是用水大户。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灌溉方式粗放,缺水与浪费并存。虽然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努力,可是如果没有农民这最后一个环节的支持,所有的努力都会打折扣。
记者在京郊走访发现,虽然有关部门给设施大棚配置了滴灌设备,但在大棚内,这些滴灌设备都被“束之高阁”闲置了。杨月明种大棚蔬菜已有20个年头,说起挂在墙头儿的滴灌带,他也很无奈。“这节水设施安装时,政府有补贴,可维护起来却没人管了。”老杨说,自从几年前设施大棚中用上沼液滴管后,由于沼液中含有较多杂质,没少为滴灌末级管的出水孔堵塞问题发愁。即便是滴灌浇水,也难免因水中含有泥沙、碎小的残枝烂叶、细小的纤维等造成出水孔堵塞。单个出水孔堵塞时,会因为浇灌距离增加造成部分秧苗缺水旱死,严重时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甚至报废,只能更换滴灌带。滴灌带成本为每米1.2元左右,一个棚的管线长度在1000米左右,这笔费用着实让人心疼。更让他犯愁的是,滴灌设备的滴头、旁通坏了,在常规的农资商店根本买不到零件,挂上墙也是不得已。
同样为此烦恼的还有平谷区的菜农老许。他家的设施大棚上茬种果菜、下茬种叶菜。可是由于果菜和叶菜的株距不同,滴灌的滴头距离在种果菜时合适,种叶菜时就不合适了,所以大棚里的滴灌设备使用效率很低。
说起多年来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工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室主任程明感慨颇多。“本市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基本上是交电费的方式,农户节水后不能获得任何奖励,这影响了农户节水的积极性。”他说,有些农户吃过晚饭进棚打开滴灌阀门,一开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关,原本只需灌溉三四个小时,这一浇就是一整夜,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虽然有节水设施,却没有起到节水作用。在他看来,有了节水设施后,还应全面建立农业用水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实现用水精确计量、定额控制、节约奖励、超额收费,充分调动用水主体的节水积极性,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留住清水还需科技支撑
面对紧缺的水资源,北京农业节水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行。雾化微喷、精量滴灌、膜面集雨补灌、时针式喷灌机……越来越多的精细化灌溉设备,正走进京郊粮田、菜田和温室大棚。
记者在昌平区阳坊镇营坊村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看到,每棵苹果树下都围着一个直径1米的圆形水管。“这是环绕式滴灌系统,配套施肥器和水溶肥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工作人员介绍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市农科院信息中心在此合作建成了果树物联网灌溉系统。该系统由综合控制中心、墒情监测站、灌溉视频监控系统、灌溉智能测控系统等部分组成,可实时对果园土壤墒情进行监测,由综合控制中心分析监测数据后制订灌溉方案,并向灌溉系统发出指令进行定量灌溉,实现了根据作物水分需求和土壤墒情进行全自动化灌溉。每亩地较常规灌溉方式节水120立方米,还能节省肥料和人工,1亩地能综合节支2000元。
密云县太师庄村蔬菜种植户尹西路,以前总靠大水漫灌,春天种植番茄,一次灌水30多立方米。自打安装了滴灌施肥设施,如今每次灌溉才用14立方米水,肥料也可以按时按量施进去,节水又高效,一年下来增收1万多元。
位于昌平区小汤山的特菜大观园,主推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通过修建集雨窖和汇流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然后通过重力滴灌技术将雨水回用于设施蔬菜栽培,采用冬春茬番茄和秋茬球茎茴香的茬口安排,基本实现零用地下水。
顺义区赵全营镇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示范区,今年用上了全市最新引进的时针式喷灌机。如果把整片麦田比作一个巨大的表盘,喷灌机216米长的作业臂就犹如指针。只需按下开关,作业臂就可以按照设定程序自动进行,随走随喷出水雾,3天走完一圈,可完成220亩小麦的浇水任务。再加上滚移式喷灌、微喷、半固定式喷灌,整个小麦示范区一年可节水13.5万立方米。
有了科技支撑,北京农业节水数据不断刷新。市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10年来,农业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13.5亿立方米减少到去年的9.1亿立方米,减少了32.6%;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的比例由2004年的39%下降到去年的25%。耕地平均灌水量下降到每亩208立方米,每立方米水的粮食产出提高到1.5公斤。从2005年开始,农业用水量低于生活用水量退居第二位。
未来农业节水路在何方
虽然近年来北京在农业节水方面举措不断,但是目前农业用水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王克武说,目前一些国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已经达到0.8以上,而北京为0.69;以色列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高达每立方米2.32公斤,而北京为每立方米1.5公斤。这说明,北京的节水农业大有提升空间。
未来的北京农业节水之路在哪里?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首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总要求,瞄准2020年农业用水量减少2亿立方米的目标,全市农业年用水量将降到5亿立方米,今年起将实施蔬菜、 粮经、 畜牧、渔业高效节水工程,推广菜田高效精量节水、菜田简便实用节水、旱作农业生产、灌溉区大田作物节水、畜牧业高效节水、渔业高效节水等节水模式,采用微灌施肥、节水品种、覆盖保墒、膜面集雨等31项农业节水主推技术,再次刷新北京农业节水量。
京郊日报记者刘菲菲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