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病虫综防体系可借鉴
 

    荷兰的国土面积只有近4.2万平方公里,但目前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荷兰番茄平均每平方米产量6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95公斤;甜椒每平方米产量达到35公斤左右。荷兰农业生产在保持着极高的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保持着极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如此骄人的成绩,除归功于先进的温室结构、前沿的栽培模式、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设备外,还与温室系统的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应用密不可分。

    做好病虫源头控制

    确保生长环境安全

    荷兰温室广泛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荷兰番茄生产一般采用岩棉作为生产基质,该基质生产面积占到生产总面积的90%以上。岩棉的制造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不存在病原菌及其他有机质,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同时,采用岩棉作为基质,也避免了土壤种植中因施用有机粪肥而带来的寄生虫卵及重金属、化学有害物等污染风险,进一步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荷兰温室通过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打造密闭的作物生长系统,包括定植前整体消毒和日常生产消毒两部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荷兰温室也有一套严格的消毒流程,以避免外源病虫害进入温室。所有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在入口处进行手部、足底消毒,操作工人在进入工作温室前需更换工作服,穿戴一次性手套,并再次进行鞋底消毒;所有非本温室人员进入温室(包括本农场其他温室工作人员),须更换一次性消毒套服,并进行手部消毒、脚底消毒后才能进入;同时,温室内设有专门操作工具消毒设备,操作工人每操作完成一项工作后,须立即对工具进行消毒,并重新更换已消毒工具。在工人作业过程中,如发现已发病植株,及时将其带出温室进行销毁处理,以消除病源,避免病害快速传播扩散;同时,立即更换操作工具,避免病害随作业工具大面积扩散。严密的病虫害控制措施,在源头上保证了作物生长环境安全,降低了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压力和防治成本。

    实施环境精准调控

    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荷兰温室在其先进温室结构以及合理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通过加热系统、通风系统、二氧化碳供给系统、水肥封闭定量供给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够精确控制温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提高了植株自身的长势和抗病虫能力。如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的最适发病条件是环境温度20℃左右,空气湿度90%以上;白粉病的最适发病条件是环境温度在20-25℃左右,空气湿度80%以上。而荷兰温室白天、夜间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均很好地避开了上述病害的最适发病条件,植株发病率极低。

    构建稳定生态体系

    发挥自然调控作用

    荷兰温室生产在温湿度精准调控的基础上,力求构建种植作物、有益昆虫、有害生物三方面的稳定生态体系。一是生态系统的构建。以温室番茄生产为例,番茄最主要虫害为白粉虱和烟粉虱。在番茄定植后人为定量投放两次盲蝽和21次丽蚜小蜂、浆角蚜小蜂,用于防治上述粉虱,并从盲蝽投放日起定期定量投放专用食物,直至盲蝽的种群数量发展到能够以室内粉虱为食,形成稳定的繁殖种群(约20周左右)以持续控制粉虱种群数量;番茄开花后定期定量投放熊蜂用于番茄授粉,以保证棚室内熊蜂蜂量稳定,提高坐果率和番茄品质,降低畸形果率和灰霉病的发病率。二是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荷兰番茄主要品种类型和种植方式为无限生长型长季节种植,每季番茄种植时间长达46周左右。从定植后约12周开始,为增加通风透光,促进果实成熟并便于采收,平均每个星期每株番茄都需打掉3-4片叶,在打下的叶片上会有一定数量的盲蝽、丽蚜小蜂等天敌昆虫存活,通常将打下的叶片就地存放在栽培槽底部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温室内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和利用效率,同时,也能起到提高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三是系统环境安全的保护。荷兰温室在充分利用上述有益昆虫的同时,还应用硫磺熏蒸技术预防番茄白粉病,利用黄板、黄带防控蚜虫,利用蓝板诱集蓟马,利用性诱剂防控鳞翅目幼虫(尺蠖),通过多种生防措施的协调运用,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为生态系统的维持与自然繁殖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市植保站 李云龙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