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吴清武曾发誓要走出农村,一辈子不种地。年轻时,他远赴俄罗斯搞边贸生意,却阴差阳错在当地成了种菜的“农场主”。“一种而不可收”,如今,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他,归国落脚京郊,又在密云建立起蔬菜种植基地。“我现在觉得搞农业很有幸福感。”这个曾经闯荡过海外的东北汉子笑了。
赴俄
阴差阳错“种菜命”
年轻的时候,吴清武觉得,自己是该做生意的,这样才有大出息。出身农村,他急于甩掉身上的农民标签,曾经立下“此生不种地”的誓言。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哈尔滨开饭店的吴清武认识了一位早年移居俄罗斯的东北老人,从而萌生了去俄罗斯搞边贸生意的想法。“一句俄语不会说,全俄罗斯只认识一个人”,在这样的状态下,1992年,吴清武凭着一股东北汉子的闯劲儿,叫上家里兄弟三人,坐上了开往俄罗斯奥姆斯科的火车。
“我们先到了中俄边境城市同江,从那儿坐火车,又坐了五天四夜,才到了奥姆斯科。”飞驰的火车将吴家兄弟四人带到了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陌生国度,此时回忆当年之举,吴清武坦言:“那时真是年轻,有闯劲儿,要是现在,可真得打退堂鼓。”
到达奥姆斯科后,怀有一腔抱负、想要做生意的吴清武却遭遇了现实跟梦想间的尴尬距离。“在俄罗斯唯一认识的那个老人只认识当地国营农场的人,在边贸生意这方面没有一点人脉。”无奈之下,从农村走出来的吴家兄弟四人做了决定:“那就先承包农场种菜吧,一边种着一边发展人脉,再做别的生意。”
然而,当时的吴清武没有想到,这样误打误撞的种菜决定,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在地广人稀的俄罗斯,最不缺的就是广袤的黑土地。决定种菜后,吴家兄弟通过介绍,与当地的国有农场合作,开始捡起了家乡最初的老本行儿。“俄罗斯人吃菜很简单,就那么几样:圆白菜、土豆、胡萝卜、西红柿,我们就种这几样。”靠着在家乡掌握的农业技术,再加上请教当地农业专家,吴家兄弟在种菜上上手挺快,但想收手,却发现不是那么容易了。
“种了菜后,又要建储菜窖,又要购进一些机械设备,投入越来越大,才发现不是想转行就能转行的。”慢慢地,老吴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跑了四千多公里路,却在俄罗斯,还是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农民。
闯荡
“最冷异乡”体味冷暖
在有着“最冷国度”之称的俄罗斯,身在异乡闯荡的老吴体会过极致的冷,也品尝过最真挚的温暖。
初到奥姆斯科,虽然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但俄罗斯人的淳朴好客,让吴清武倍感温暖,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到奥姆斯科的时候,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中国人。我们一来,当地的俄罗斯人对我们这些异乡人没有丝毫排斥,反而特别照顾。”走在寒冷的奥姆斯科街头,当地人看到这些远道而来的东方客人没有带保暖的耳罩,会直接走上来,用一双大手捂住他们的耳朵,嘴里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身边的翻译告诉我们,他们在说:‘孩子啊,这里太冷了,不带耳罩冻坏了可怎么好。’”如今讲起这段往事,老吴眼里仍透出真诚的感动。
当然,除了这些温暖片段,异乡闯荡,个中艰辛不言而喻。在寒冷的北国,气候、土壤等环境都与家乡不同,这让老吴几兄弟在种菜时遇到不少难题。“关键是遇到问题时,语言还不通,有时候问也问不清楚,就靠自己瞎琢磨些偏方。”有一次,地里的圆白菜遭遇了地下的病虫害,老吴从家乡打听到一个偏方:切一片土豆埋在每棵菜地下,害虫就不吃菜的根了。“当时全农场干活的人,都忙活着切土豆、埋土豆,忙活了好多天,不过种植面积太大了,弄不过来,还是损失了不少菜。”
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俄罗斯的农场属于国有,吴清武在当地种菜,是与国有农场合作,种出菜后不能直接获得金钱,而且用以物换物形式,获得钢材等物品。“想要把钢材卖钱,还得运回国内,进行销售。”这样倒来倒去,有时赶上市场价格波动,一年种菜没赚钱反而赔钱。“那时候,也不是没想过放弃。几兄弟背井离乡的,在这么冷的地方辛苦地种菜,还赚不到钱。”老吴坦言。但心里就是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出来闯荡,没干出点啥,咋好意思回去?”咬紧了牙,老吴家几个兄弟就这么硬挺了过来。
后来,随着俄罗斯经济体制的变革,大量的土地需要对外承包,吴家四兄弟抓住机遇,承包了数十万亩土地,成了当地的大“农场主”。在吴清武几兄弟的介绍下,东北的不少乡亲也来到俄罗斯,在他们的农场里打工种菜、增收致富。“改制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俄罗斯,当地人都不种菜了,种菜这行当几乎全由中国人包办。”吴清武说。
归来
漂泊后才知家滋味
在俄罗斯闯荡近20年,老吴的兄弟有的已经入籍俄罗斯,建立起上万亩的私有农场。可老吴却在2010年做出了归国的决定。“没有流浪漂泊过的人,不会理解故乡的含义。”这些年,老吴的妻子、孩子大多时间还是居住在国内,这让他始终故土难离。
归国,密云成了老吴的落脚点。原来,吴清武家兄弟众多,早在四兄弟远赴俄罗斯时,另外的两兄弟就带着父母来到密云闯荡。这些年,密云成了老吴家的第二故乡,过年时,一家人已经很少回哈尔滨老家,而是选择在密云团聚。
回国后干啥?这次老吴想也没想:“还能干啥?继续种菜呗!”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老吴笑说自己已经“认命”了:“看来这辈子注定要做农民了,不过种了这么多年,也还真种出感情来了。”
在密云的兄弟也赞同老吴的想法:“现在国内的蔬菜价格不断看涨,价格已经不比俄罗斯低了。再加上国家有不少扶持政策,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你回来种菜,准没错。”结果,老吴人还没到密云,他的兄弟已经帮他在密云东邵渠镇物色好了一块300亩的土地,承包了下来。
落脚
海归农场主转型
回国后,老吴将在俄罗斯承包的土地交给多年来协助自己的手下打理,自己渐渐把重心转到了密云这块基地上来。“别看这块基地的面积还不到俄罗斯农场的十分之一,可管理起来比那边费心多了。”为啥?老吴说,在俄罗斯种菜,基本上是露天种植,管理相对粗放简单,销售也不愁,每年种好了就有人上门收购,价格比较稳定。可在北京种菜,由于小贩收购价太低,如果不做绿色有机、不走高端市场,那得赔死。
于是,在俄罗斯种菜20年的海归“农场主”,到了密云后,不得不转型。
怎么转型?“必须瞄准国内高端市场。”吴清武一语道破。
要想走高端,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必须过关。虽说在密云种菜,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都与在俄罗斯不同,但老吴在俄罗斯种菜时获得一些经验和窍门还是发挥了作用:“当初在俄罗斯种菜,由于语言不通,很多时候买不到对症的农药,我们就琢磨了不少防治病虫害的偏方。比如用辣椒水防治红蜘蛛,用烟叶泡水防治蚜虫,用醋、小苏打、盐水搭配使用防治白粉病等等。”采用这些偏方防治病虫害,几乎杜绝农药的使用,老吴家种出的蔬菜更加安全绿色,由此渐渐打开了高端市场,目前已经成为沃尔玛超市的固定供货商,并且发展了固定会员500多人。
“这两年,郊区发展得挺快,如果有一天我这块基地被征占了,我估计我还得承包块地,继续种菜,哪怕就种点自己吃。”曾经发誓不做农业的吴清武,如今却安然地享受着做一个菜农的踏实和快乐。
京郊日报记者 赵语涵 摄影 杨小峰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