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业,如同德国整个国民经济一样,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就是“三实”:实体、实业、实效。所谓实体,就是普遍以农民家庭农场,即家庭农业企业的实体为基础;所谓实业,就是普遍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发展起农业产业化的实业为途径;所谓实效,就是以先进的农业科技实现大幅提高农业实效为目标。正是借助于“三实”的发展模式,德国农业扎实持续推进,呈现以下鲜明的特点: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规模化;农民普遍职业化、富庶化;农村环境优美化、城镇化。
富有生命力的
农民家庭实体企业
德国的农民家庭企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形式。它们不仅具有稳定性、连续性、适应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而且可以容纳现代生产方式,走上高度机械化、专业化、企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德国建成了许多重点实验室,加强原始创新,特别是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优良家畜品种繁育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都普及到广大农民家庭企业。
德国农业借助计算机技术,把科学的精确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广泛应用“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德国通过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取得精准农业的多项技术突破:减少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相关技术;通过利用传感器收集农作物霉变信息并与数据库内数据作对比分析、优化杀菌剂在冬小麦种植中的应用技术;根据卫星航拍数据建立准确推算产量的模型技术。通过广泛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率及效益。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农业产业化实业
如果说,数以万计的农民家庭企业是德国农业“常青树”的“根系”,那么发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构成了德国农业“常青树”的“主干”,促使成长起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常青大树”——经久不衰的、立于世界农业之林的德国农业实业。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德国的合作社已形成5大类的合作社组织体系:一是农资供销与农牧产品加工合作社(如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奶制品和牛奶加工合作社、葡萄酒合作社、水果和蔬菜合作社、牲畜饲养和屠宰加工合作社等)。二是农村信贷合作社。三是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合作社。四是消费合作社。五是住房合作社。
德国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多种服务:农村信贷服务,解决社员资金困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供应饲料、化肥、种子和农机等,且价格便宜;加工和销售服务,包括粮食、马铃薯、牛奶、葡萄、水果和蔬菜等多种农产品以及运输、仓储、农机、信息、咨询等社员需要的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服务。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服务,单个农民家庭企业取得了多方面的益处:一是提高了农民家庭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力量;二是减少了产品交易活动中的损失,有利于增加收益;三是改变了农民在信贷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克服融资的困难;四是有利于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尤其是通过农机合作社的互助,提高了农机使用率;五是共享农产品加工带来的增值成果,提高农业效益。
以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农业实效
加强德国农业实体和实业、进而不断提高其实效的有力手段,是现代科技与自主创新。借助这一杠杆,德国由“高碳农业”转向“低碳农业”。
德国农业从播种到收获、从动物饲养到乳制品、肉制品与主食品的整个农业生产加工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德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尤其是德国通过发展“农机链”,即农机合作社形式,不仅提高了全面农业机械化商品,而且有效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农机链”遍布全国。以德国最大的农业州为例,农机合作社社员的数量超过10万,在全国占据首位;经营全州农田面积的3/4,在机耕和运输、播种和中耕、施肥和除草、收获和储藏以及森林作业等领域,农业机械化都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加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德国主要选择了以高新技术作为突破口。例如,通过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动植物生物调节剂、生物肥料、生物反应器的突破,推动了农业向优质、高效、无污染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应用的“3S”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可控程度,促使作物育种转向优质、高产、超高产等多目标性状改良,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了“绿色能源”。由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的迅速渗透与转移,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有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赢得了广阔的世界市场。目前,德国农产品出口总值超过520亿欧元,而且呈增长趋势。在全球农业贸易中,德国进口量高居第二位,出口量居第四位。
丁声俊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