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越用越过敏”怎么办?

我们已经介绍过出现过敏症状时临床上往往会选用抗过敏药物来进行治疗。抗过敏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物、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此外一些中药如柴胡、黄连、甘草等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几类抗过敏药的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物是最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适用于Ⅰ型过敏反应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一代抗组胺药物有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其镇静作用与中枢神经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情况。此类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及老年患者应当慎用。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叮、阿斯咪唑、特非那丁等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咪唑、特非那丁有罕见的严重心脏毒性反应可引起致命性心率失常。三代抗组胺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不良反应更轻抗过敏作用更强。

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又称肥大细胞稳定剂主要有酮替芬、色甘酸钠、色羟丙钠等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此类药物毒性甚微较为安全但起效较慢一般在连续服药1~2周后才会生效故需耐心、规律地服药不应随意间断。

钙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很好地缓解过敏症状。一般用于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有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

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激素类药物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可用于过敏反应引起的慢性皮肤炎症、慢性或中度花粉症(特别是有鼻塞者)、中度及慢性哮喘常用药物如地塞米松等。

中药类制剂则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来达到抗过敏的目的。

为何会“越用药越过敏”

对于过敏患者而言抗过敏药物可谓“救命稻草”然而有时却会出现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反而加重、迁延的情况。患者服用药物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时不应私自加大剂量、延长疗程而应当及时就医以免因过量、长期服药而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具体来说导致“越用药越过敏”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相应的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所选用的抗过敏药物不恰当。在临床上即使患者出现相同的过敏症状引起过敏的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可能不同所需药物也各异所以应进行个体化给药。

●第二大原因是患者长期服用抗过敏药物而导致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出现耐药性。当最初所选的药物不合适或长期用药而产生耐药性时应更换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单种抗过敏药物无法明显改善症状时也可考虑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并非临床首选。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自身对所服用的抗过敏药产生了过敏从而加重或出现新的过敏症状。这种情况以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一代抗组胺药物最为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因此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如出现病情迁延、新的过敏症状或过敏症状加重一定要考虑到抗过敏药物引发新过敏的可能。

对抗过敏药物过敏的患者需要立即停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恰当的药物最好不要选用化学结构相似或同类型的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其过敏症状也可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来加以改善。例如对于确定了过敏原的患者可以进行标准化脱敏治疗即让患者不断地接触剂量、浓度由低到高的过敏原并采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如注射、舌下含服、贴剂等反复接触以提高患者对于过敏原的耐受性从而减轻过敏症状或使过敏不再发生这种方法多应用于特定过敏原所致的Ⅰ型超敏反应。

总结一下在过敏发生时应根据症状选用合适的抗过敏药物有时也可以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加以治疗。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避免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一般服用同种药物不宜超过1个月。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改善或症状加重时不宜自行加大剂量用药事实上抗过敏药物本身可能就具备一定的致敏性如苯海拉明可致药疹、泼尼松可致湿疹型皮炎等此时应停药并及时就医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或更换其他类型的药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