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一套名为《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由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有益补充。为了深入了解抗战口述史的价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人文周刊》对该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首席专家张连红教授进行专访,带您走进一段既残酷又有温度的抗战史。
缘起:一次抗战精神的寻访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为了聆听英雄故事,传承抗战精神,2017年7月,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单位联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发起“寻访千名抗战老兵”活动,组织全省13个地区13所大学的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在全省各地走访抗战老兵,记录抗战英雄故事。
志愿者们在各地民政部门的协助下,冒着酷暑,走访了全省千余名抗战老兵,拍摄录制了数千小时的影像、录音资料,整理了数百万字的口述史文稿。为分享英雄故事,更广泛地传承抗战精神,省文明办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商定,从志愿者走访的老兵中,选择部分身体较好、记忆相对清晰的抗战老兵,由国家课题组专业人员利用寒假和今年上半年的时间,分成多个小组,再次进行口述史专业访谈,对老兵口述史的内容进行学术整理,于是有了这部百名抗战老兵口述史。
寻找:那些血与火淬炼的面孔
在本书老兵中,年龄最大的是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学兵总队炮兵团上尉参谋徐恭权,徐老1915年出生于南京六合,现已103岁。年龄最小的1930年出生。其中共有6位老兵同岁,他们分别是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的王守先、在1945年大反攻时曾加入学兵团的荣风光、八路军鲁南军区五团二营的张荣光、新四军新兵连通信员刘公能、新四军第3师后勤供给部女工刘金花和盐阜地区交通员孙彪。在百名老兵中,有6位巾帼英雄,她们分别是黄埔军校三分校第十六期女兵周玉云、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教导团的穆天爱、八路军根据地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工作人员李萍、曾任新四军根据地乡村妇联工作人员史长美、1945年3月参加新四军第3师后勤供给部女工刘金花和泰兴乡村小学教员常皆春。在百名老兵中,有步兵、宪兵、坦克兵、装甲兵、航空兵、文艺兵,有卫生员、通信员、情报员、理发员,有正规部队士兵,也有地方武装人员,有文职人员,也有后勤系统的工人。
也有些老兵未能来得及留下他们的珍贵资料。2018年1月31日上午,采访团前往丹阳乡下敬老院采访中国远征军95岁的老兵史泽华,他毕业于复旦大学,采访团去访问他时,他一人端坐窗口,已经不能正常交流了。2月5日,采访团在泰州人民医院采访时,老兵王志奎已陷入昏迷。还有一些老兵,在采访团采访完后不久,便相继传来噩耗,他们驾鹤西去了。如本书中新四军第3师的单丙礼、曾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第4团话剧团演员阴署吾等。
意义:生动细节汇聚抗战精神
抗战老兵是重大战役和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如果没有抗战口述史资料的补充,可以说很难全面揭示抗战历史的面相。由于处在战争这一特殊时期,许多重要战役和重要事件,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对于诸如抗战期间部队衣食住行、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武器装备、情报侦察、卫生教育、战场尸体掩埋、奖惩抚恤、通讯情报、爱情婚姻、娱乐生活等,更是缺少第一手资料。因此,要传承抗战精神,挖掘战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
比如新四军怎么端炮楼?新四军东南警卫团六连的程雪青在口述史中介绍了“土制坦克”,即由战士顶着堆有潮湿棉絮的四方桌,向敌人碉堡进攻,子弹打到泡水后的棉絮上,就失去了威力。在访谈中,多名老兵还回忆到另一种攻打日军碉堡的奇特战术,就是将腐臭难闻的狗猫鸡鸭等动物扔进碉堡,从而迫使日本兵无法忍受而走出碉堡,攻打部队乘机进行突然袭击。
很多日常生活的回忆,反映了战时历史的生动细节。比如战时入党和支部生活,老兵的回忆几乎一致,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战时入党是秘密的,大多通过谈话就决定其能否入党,不用写申请,而且支部生活十分灵活,可以随时召集。在部队里,所有党员觉悟都很高,吃饭时会主动少吃,而让新兵多吃。在行军时,首长会将战马让给受伤的士兵骑。
其实,每一位抗战老兵的经历都是一部独特的抗战史,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有属于自己的感人故事。只有当人们走进抗战老兵的内心,才能真正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也才能真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