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阳气升发,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季养阳重在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相应,要注意补益肝脏,强调养肝护肝。养生做到以下六点:
保持好心情
我发现,一到春天的时候,医患纠纷就比其他时候多。为什么?春季肝功能活跃,人爱发肝火。当你怒从心头起,要和人吵架的时候,就赶快提醒自己,吵架是伤人又伤己的,没有任何好处;还要及时把积聚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学会交流,善于沟通,这是精神养生的重要内容。养肝就是养心情,调情绪。有人调查过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还有人做过试验,逗一个高血压患者笑,结果血压下降了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
生活有规律
休息的道理就在于让肝藏血的功能很好地发挥。生活没规律,工作超负荷,大脑思虑过度的人容易发生春困。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进入“春生”,气血运行偏于外,可能导致心脑相对缺血,使人发困。春困虽不是病态,但因为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效率,应设法消除。肝主藏血,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易发困。如果有条件,尽量培养午休的习惯;条件不具备的话,也要想办法平卧15分钟,以使气血充分地回流到肝脏,然后再分配给大脑。
曾有一位30多岁的男士来中医院看病,不知挂什么科,向我咨询。他说他近一段时间上班就想与人吵架,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问他平时的工作生活情况,他说因工作紧张,每天都要加班到11点以后,单位离家又远,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这样已经半年多了。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时血可养肝,而长期加班,肝失所养,导致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所以,就有了想与人吵架的念头。这说明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养肝必不可少的。
多吃温补食物
春天饮食应遵从 “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
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李时珍称韭菜为“肝之菜”。
中医认为,葱一身都是药,其叶能利五脏。消水肿;葱白可通阳发汗、解毒消肿;葱汁可散淤血、止痛、解毒;葱根能治便血及消痔。
多吃绿色蔬菜
中医认为,青色入肝。多吃蔬菜和野菜,既能补充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又可清热润燥,有利于体内积热的散发。如菠菜、芹菜、油菜、荠菜、莴笋等。绿色蔬菜富含丰富的叶绿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镁、锌、铁等,还能够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持消化道畅通。
菠菜有养血、止血、润燥之功,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菠菜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根尤良。”菠菜对流鼻血、便血、坏血病、消渴、大便涩滞、高血压、肠结核、痔疮等病有一定疗效,并能促进胰腺分泌,帮助消化。
莴笋有清热利尿,通淋下乳的功能。应用于:小便不利,尿血,痔血,乳少不通,伤损淤痛。平时在食用莴笋时也应注意,莴笋怕咸,盐要少放才好吃。因莴笋性寒,莴笋中的某种物质对视神经有刺激作用,因此,视力弱者不宜多食,有眼疾特别是夜盲症的人不宜多食。产后妇人宜慎食。
荠菜味甘淡、性微寒,能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热利尿,主治妇女崩漏、咯血、衄血、便血、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等。
春季应忌食
春季忌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免伤及肝脾;忌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花椒等,因为这些食物不但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而且还具有“发散”作用,过多食用,容易“耗气”,可能导致免疫力降低。尽量不饮酒或少饮酒。酒精是通过肝脏解毒的,如果过量地饮酒对肝脏是一种伤害。特别是肝病患者,就更不能喝酒了,否则很不利于治疗和恢复。曾有一位患肝硬化的演员,为了生存,必须演武打戏,这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确实难度不小。考虑他的实际困难,只好一边吃中药,一边拍戏。还算不错,拍完戏,病情也没发展。但是,庆功酒却经受不住诱惑,喝了许多。一周后,全身皆黄,住院一周,命丧黄泉。
适当多运动
散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生保健方法,特别是在气候宜人的春季。不拘形式,量力而行,切勿过度劳累。对肝病患者来说,避免激烈运动造成肝血不足,可每天打太极拳、散步等。
还可以放风筝。经过了漫长的冬季,人们久居室内,筋骨缺乏运动,变得僵硬不舒。而放风筝时人身处大自然,随风筝的升空走路、追逐,促进四肢活动、气血通畅、筋脉舒缓自如,改善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运动养生的目的。而且放风筝可以使人忘记烦恼与压力,使气血调和、心旷神怡,对精神养生也有好处。但关节有病的人要特别小心,因为放风筝时人盯着天空中的风筝,忘了地面的坑洼不平,尤其是有腰椎关节疾病的人,一不留神摔一跤,造成骨折或加重旧疾,就不划算了。
王国玮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