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天暖,喜爱外出踏青的人越来越多。对终日忙碌的都市人来说,置身在春光明媚的户外,可以改善因工作压力而引起的气急紊乱状态,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调节,对于养生保健大有益处。但春季也是病毒最容易扩散的季节,人们在踏青的时候,一定要防虫害、病毒、细菌的侵犯。
传染性红斑来自“细小病毒”
上一年级的豆豆,近日脸上长了一大片红疹而且还伴有低烧,爸爸立即带他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豆豆感染了“细小病毒”引发了传染性红斑。
儿童一旦得了传染性红斑后会先出现低热、全身不适、咽痛、流涕等症状,病发2-3天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面部,很快融合成片并伴有轻度水肿,形成特有的“巴掌脸”,然后很快向躯干及四肢扩展。“细小病毒”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小DNA病毒,可引发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关节病、指、趾麻木刺痛感、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等。
“细小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和早春更多见。该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患者感染后可潜伏1-2周,轻者出现咽痛、轻咳、鼻炎等症状,伴有全身不适、肌肉疼痛、低热、畏寒等全身症状,2-3天后逐渐好转,重者会引发上述重病。该病毒至今无特效的预防疫苗,发现病情,及时到医院治疗即可。
春季踏青小心“蜱”
春节过后,小张和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到东北大兴安岭游玩,怎料回家后,突然发起了39℃的高烧,吃了两天抗生素非但不见有好转,还出现了面瘫和肢体震颤。于是家人紧急把他送到医院感染科治疗,经检查确诊其患了“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是一种由于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多发于春夏季,诱发该病的病毒也叫蜱传脑炎病毒,是一种毒力极强的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森林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未经治疗的死亡率达20%,存活中又有高达6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包括瘫痪、精神异常、痴呆、失语等。
特别的是,“森林脑炎”病毒唯一感染途径只能是蜱。蜱是一种寄居于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大多分布在森林、草原或兽穴、鸟巢及家畜棚圈处。当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其他动物或人类后,唾液中的病毒即可使健康的动物或人患病。
预防“森林脑炎”的关键是防蜱。进入林区的旅游者要穿好防护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一旦被蜱侵袭并出现临床症状,须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不能犹豫。
疱疹病毒入侵引起面瘫
刘小姐早起照镜子时发现嘴唇上方长了一块小疮,开始她以为是“青春痘”复发,于是开始喝凉茶、用祛痘膏,结果一点没有得到改善。最后她不得不前往医院,经皮肤科医生确诊为疱疹。
疱疹是一种由于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刘小姐遵照医嘱开始涂抹药膏和服食西药,效果立竿见影,没几天疱疹就消失不见了。她认为自己已经痊愈,就没有按医嘱继续服药。谁知一周过去,刘小姐上班时冲同事打招呼微笑突然发现右边嘴唇动不了了,她火急火燎赶到医院,医生告诉她,原来没清除的疱疹病毒已经侵犯了她的面神经而引起了面瘫!
有些病毒引起的疾病,即使其表面症状缓解也并不代表病毒已被清除出。与此相反,病毒很有可能仍然潜伏在人体内,伺机伤害人体健康。刘小姐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她没有遵照医嘱服药以彻底清除病毒,所以才被病毒侵犯了面神经,引起面瘫。
预防三种流行性疾病
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凡出现发热,没有其他原因,如吃得过饱、吃了油腻食品、夜间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释的吃不下饭,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连上一步楼梯都感到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流行性出血热:这是一种冬春季急性传染病,在这个季节,一旦出现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颈红、胸肩部红、貌似醉酒、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黏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及时求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俗称脑膜炎,好发于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黏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张正修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