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成为北京人的“精神福利”
 

  2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就可以看一场演出,家门口就有多厅影院上映最新大片儿,不用掏一分钱就可以徜徉在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中——这些文化服务,已成为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的家常便饭。

  过去五年,是首都文化飞速发展的五年——首都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艺创作繁盛活跃,文化改革不断推进——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惠及到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文化已成为北京人独有的“精神福利”。

  五年来,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遍布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然形成,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已超过98%。北京人家门口的文化生活,正在从“一街一品”发展为“一村一品”。特别是低票价政策的推行,给普通群众提供了享受高端文化的机会。

  五年来,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连年上升,已成为北京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从2007年的8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1938.6亿元。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激发了艺术创作活力和市场活力,北京儿艺、北京歌剧舞剧院等改制院团,收入已达改制前的100倍。首都剧院联盟、首都博物馆联盟、首都出版发行联盟、首都影院联盟、首都影视产业联盟——首都五大文化联盟的成立,则整合了中央和地方、国有和民营的资源和优势,盘活了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推行的低票价政策,深得民心。

  五年来,北京演出市场蛋糕越做越大,正向世界演艺城市迈进。营业性演出场所从54家增加到94家;演出场次则从13240场激增到21075场;观看演出的观众从805.1万人次壮大到1096万人次。平均每天,有57场演出在京城各处上演。人们不仅可以在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著名剧院内享受高雅艺术演出,也可以在皇家粮仓、正乙祠戏楼、老舍茶馆等特色剧场内欣赏传统经典,还可以走进嘻哈包袱铺、星光现场、麻雀瓦舍、愚公移山酒吧等,享受更多类型的表演。

  五年来,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影生产制作中心和最大的电影消费中心。五年间,北京从65家影院238块银幕,增长到2011年的120家影院600块银幕。现代化影院已经走进远郊区县以及方庄、亦庄等空白区域。现在,北京每3.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远远领先国内其他大城市。

  五年来,北京人珍视传统文化,注重古都文化保护和传承,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吸引众多观众。北京古陶瓷标本博物馆、科举匾额博物馆、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等民营博物馆也悄然兴起。

  五年来,爱书、读书成为更多北京人的共识。京郊益民书屋从725个增加到3975个。截至目前,政府已为益民书屋投资20713万元,使城乡670万读者受益。

五年来,北京人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质,尽情培养自己的文化细胞。由北京市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社团已超过11000个,直接参加者20余万人。从话剧表演到时装走秀,从民间工艺品制作到书画摄影小组,涉及十多个艺术门类。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幸福的生活增光添彩。(李洋 韩亚栋)

 

来源:首都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