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空气,我们该做点啥?
 

   立法:

   防治污染成社会共同责任

   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在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市地方法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即将出台,改善空气质量将有更强的法律保障。

   防治大气污染,普通百姓该做些什么?方力说,大气污染防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条例(草案)中很多内容都与市民息息相关。如倡导绿色出行、停车3分钟以上熄火制度、农村地区减煤换煤等,都需要市民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做出努力。条例(草案)还规定了市民的权利。以知情权为例,本市现已经建立35个空气质量检测点,并向公众公布大气监测数据、大气环境质量及突发大气环境事件。此外,违规企业排污数据、行政处罚金额、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污染物排放限期治理情况等信息也都会向公众公布。

   委员:

   农村应尝试建“无烟村”

   治理大气污染,还一片蓝天,成了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认为,有关部门可以在京郊农村试点兴建“无烟村”,城乡共同努力治理大气污染。

   数据显示,近年来燃煤用量年递增近20%,部分农户年炊事、采暖等生活用煤量已达到56吨燃煤或3吨标煤,超过了城市居民折合成标煤的户均用能量。江亿分析,农村生活用煤总量增加,在部分程度上抵消了城市“煤改气”对改善大气环境和降低碳排放的贡献。农村散煤低效的燃烧方式,每吨煤释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相当于大型燃煤电厂燃烧10吨煤所释放的污染物,造成农村环境严重污染。

   江亿建议,结合新农村建设,应通过财政支持、技术支持和文化宣传,在京郊农村兴建“无烟村”。通过秸秆压缩装置,把生物质燃料压缩成颗粒状燃料,作为农户采暖、炊事主燃料。由市财政通过社会招标方式,采购秸秆颗粒压缩设备,给每村配置相应设备,由专人租赁承包,承包人为全村农户提供秸秆压缩加工服务。据测算,每吨生物质压缩成本约200元,远低于目前燃煤市场价。通过秸秆颗粒化压缩,可解决农村秸秆薪柴的储存、污染与易燃问题,并可使燃烧效率从目前柴灶的20%30%提高到70%以上。

   农民:

   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随着近两年雾霾天气的明显增多,京郊农民大气污染防控意识在不断加强。一些种养大户已开始从自身做起,通过点滴改变,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条例(草案)里明确提到,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树叶和枯草。这跟咱种粮农民可是息息相关。”种粮大户通州区三垡村李东财说,这几年,他家收割小麦、玉米时,秸秆机就地粉碎还田,既能避免因焚烧污染空气,又能增加土壤肥力。“前阵儿看电视上说,秸秆焚烧是雾霾天的罪魁,释放的是二氧化硫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李东财说,现在京郊种植大户基本都能避免焚烧秸秆。

   平谷区杨庄户村村民姜国山,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去年10月,老姜改造猪舍,引入了清洁养猪和畜禽粪便简易快速发酵新技术。“以前隔二里地就能闻到猪场的臭味,现在猪舍通过自动清理粪便和微生物除臭技术,变得特干净。”老姜说,猪场去年引进了畜禽粪便简易快速发酵技术后,让粪便通过高温发酵变成有机肥料,经过处理后的有机肥料更加环保实用。(本报记者刘菲菲赵语涵 姜晶晶)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