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把裴大夫留下来,有的乡亲甚至动了心思,想把自家闺女介绍给这个小伙儿。
针灸、推拿、拔罐……这些在城里人看来并不新鲜的中医治疗服务,在不少农村地区却非常少见。盼了多少年,密云县河南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终于来了个学中医的“小裴大夫”。针灸、推拿、拔罐样样行,裴大夫不仅治好了不少村民的疑难杂症,对待病人还特别耐心谦和,深受村民喜爱。有的乡亲甚至动了心思,想把自家闺女介绍给这个小伙儿,就想把小伙子留下来。
“小裴大夫”本领不小
日均接诊50个病人,中医科室是如今河南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忙碌的地方。来看病的不仅有河南寨当地的村民,还有慕名而来的东邵渠、大城子、冯家峪等镇的村民。“听说这儿有个小裴大夫,年纪轻轻,但医术高明。”村民口中的“小裴大夫”叫裴旭东,1986年出生的密云小伙儿。
这边的患者刚推拿完,那边扎针灸的患者又该拔针了……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时间坐下来好好喝口水、吃顿午饭,这就是裴旭东每天的工作状态。说起这么多村民慕名而来,“小裴大夫”笑得很谦和:“不是我医术多高明,而是农村地区能看中医的地方太少了。”
的确,忙碌的中医科室其实四年前还不存在,是裴旭东来到河南寨镇后才建立起来的。“搞中医推拿、按摩什么的,既辛苦又不赚钱,我的很多同学后来都转行或者转科室了。”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裴旭东无奈地说,这类中医人才本来就少,到了农村地区,就更是特别缺乏。
“在家乡
最能体现我的价值”
选择回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很多人并不理解裴旭东的决定。但在裴旭东看来,自己是密云人,返回家乡,帮乡亲们看病挺有意义。“在家乡,我感觉最能体现我的价值,觉得乡亲们特别需要我。”裴旭东说。
建中医科室之初,不少村民对中医的治疗效果还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但当裴旭东一次次地治好村民的疑难杂症,他渐渐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小神医”。
河南寨镇有个村民叫宗承恩,患带状疱疹后留下了后遗症,常常剧烈疼痛。他多次到市里的三甲医院就诊,一直未见好转,只能靠长期服食镇定剂缓解剧痛。但由于服食镇定剂副作用很大,导致他无法正常行走,农活儿更是一点儿也干不了。得知这一情况后,裴旭东为他做了针灸、拔罐治疗,两个多月后,宗承恩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现在基本不疼了,太谢谢小裴大夫了。”宗承恩特地做了一面“妙手仁心”的锦旗,送给“小裴大夫”。
村民最怕“小裴大夫”走
在农村,不少村民因农活儿操劳患有腰椎、颈椎等疾病,因此特别需要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医治疗。有了“小裴大夫”,当地乡亲们都特别高兴,可高兴的同时,大家又很担心。“在乡镇医院工资太低了,就怕小裴大夫在这里呆不长。”一位农民患者偷偷跟记者说。
乡亲们的担心的确并非空穴来风。在乡镇医院,医生在工资上是吃“大锅饭”,并不像市里的一些三甲医院有绩效工资。这对于每天接诊众多患者的裴旭东来说,确实不太公平。推拿需要力气,很多时候,一天下来,裴旭东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但他的工资却跟一天一个病人也没看的医生没有区别。
说起将来的打算,裴旭东坦言:“没有太想好。不敢说一辈子扎根,但只要在这里干一天,就要努力干好。也许将来可能会自己开诊所,但还会坚持为农民提供他们可以消费得起的中医服务。”
京郊日报记者赵语涵 记者手记
中医小伙儿在农村受追捧的背后,反映的是农村地区中医服务稀缺的现状。农村地区招来中医人才难、留住中医人才更难,如何能让乡亲们安心享受长久的中医服务,需要推进医疗制度的改革。本市日前出台了《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里面提出对当前医务人员薪资过低、制度上吃“大锅饭”等的改革意见,同时也提出了同意医生在外兼职并开设私人诊所等内容。这些改革内容能否尽快在郊区落地,将对农村能否留住中医人才、中医服务能否更广泛覆盖农村地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郊日报记者赵语涵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