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称应成为一种职业导向
 

    晏 子

    农民也可以有职称了。24日,《人民日报》报道,陕西省日前认定了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而全省累计培育职业农民已达3835人。这些职业农民分获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农民的职业定级,听着是一件新鲜事,但事实上,陕西省从几年前就开始在推动这件事了。

    农民有职称了,这是一件好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十分急迫的接班人问题:“‘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至于‘90后’呢,根本不谈种地。”这是当下对农业接班人问题的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头禅”。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对于个人来说,只是其就业的一种选择。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那就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农业是百业之源,没有农业的衣、食供应,人们的生存都成问题,就更别提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粮食与农业生产的情况,就事关国家的安全。如此重要的产业,如今却面临后继乏人的窘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所遇到的一种尴尬。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调动人们对农业的重视以及从业的热情?从农业人才和农业职业认同着手,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我们现在都在讲,农业要发展,就要培养出一大批“新农民”,但农民之新在哪儿?恐怕不仅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不仅是要求现代农业理念的树立,更需要对农业职业的界定与认同。正是基于这点,陕西省对职业农民的职称划分与职称认定,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笔者希望,这种对职业农民的界定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应让它承担更多的职业导向功能,让人们来接受、选择这种职业,并达成对这一职业的认同,从而增强人们选择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热情。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职称认定,最终给获得者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职业荣誉,更多的还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如果农民的职称也能像其它的职称一样,给拥有者带来更多职业选择和经济收入,那么就势必能让这种职称获得从业者的认可与追捧,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化,这对培养职业农民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职称的推广,还能让“农民”更快地从身份认同转向职业认同。“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标签,而更多的只是一种职业指向,这就意味着,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一种基于身份的被迫,而是一种主动的职业选择。只有这样,农业才能以其自身的魅力与广阔的经济前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如此,农业接班人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