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 子
有媒体报道,在浙江省衢州市大洲镇的乡间小路上,乡镇干部骑车下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只要不是赶时间的着急事,干部们都会骑上“新型公务车”——自行车下村去。有人认为这看似是交通工具的变化,实则是执政理念的转变。
对这一做法大大赞同的人认为,过去干部开着车下基层,“一溜烟来,一溜烟去”,群众有困难无处讲,有要求不敢讲。“坐着轿车转转,隔着玻璃看看”的下村方式在干部和群众中间竖起了厚厚一堵墙。骑车下村,能让百姓“看得见”、“喊得应”、“追得上”,架起了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正是从这个角度说,骑车下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希望这不是一时的作秀表现,而且必须坚持一下,最重要的是看行动的效果。
其实,愿不愿意和农民打成一片,倾听农民的呼声,并不在于是坐车下村还是骑车下村,关键是看有没有为农民服务的公仆心。有的干部虽然是骑着车子下村,但在老百姓家里坐不住,往往敷衍几句就赶紧走人,这样的骑车下村又有何意义?如今汽车已经普及,很多农家也成了“有车族”,想必他们对干部通过什么交通工具下村并不是太介意,而最关心的是下村干部能不能经常光顾农家,能不能真正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一般农村地区都是地域广阔,离镇机关很远,如果一味沉溺于骑车下村这个概念,把它作为一种形式化的选择,让干部们把时间都耗在路上,岂不是很可惜。如果选择开车下村,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多和农民谈谈心,是不是更有效果。
因此,我们欢迎乡镇干部真正“接地气”、有效果的骑车下村,而不是一场“骑车下村秀”。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