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死亡的巨作
 

 

    如果生命预知死亡即将来临,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预知死亡的伟大巨作,在904厘米长的墙壁上,图绘了十三个表情各异的人物。

    绘制这件壁画时,达芬奇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兰街头,他凝视街上每一个人的脸孔。男的、女的、少年的、苍老的,忧愁的或喜悦的,开朗欢笑的或面容沉重悲哀的。

    这么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样的五官元素组成,却差异这么大。

    达芬奇解剖人的尸体,为了在科学上精准掌握人的物理组织。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物理”。

    达芬奇在解剖完三十具人体之后,在他的手稿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灵魂”究竟在哪里?

    达芬奇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类还有一个精神存在的空间。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物质性的肉体死亡之后,有没有一个属于“精神性”的存在?

    那个亘古以来人类说的“灵魂”,究竟在哪里?

    《最后的晚餐》原来只是基督教《圣经》传述有关耶稣预知死亡的事件,他在被钉上十字架以前,最后一次与十二位门徒一起晚餐。

    达芬奇把宗教的主题扩大成为普遍的哲学命题。

    达芬奇把每一个人邀请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个人省思,死亡来临是必然,死亡来临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最后的晚餐》运用了最严格的透视法,使如此巨大的画面,结构一丝不苟,墙面上向后退远的长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画面没有被破坏以前,桌子下面耶稣的脚,每一个物件,都经过几何学的精密计算,放置在准确位置,构成上下左右向中央点集中的透视法的绝对构图。

    在达芬奇以前,从来没有画家把数学的透视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构图计划里。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舞台,十三个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饭用餐,根本不合理,只是,达芬奇要绘画的已经不是一场“晚餐”,而是一个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题——死亡。

    我们都被设计在这幅巨作中,我们不妨在里面找一找自己。

选自蒋勋《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