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财产权如何变财产?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向乡镇级拓展,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强集体资产监管。                

——201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农村“三块地”

    闲宅最“打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究竟农民的财产权利有哪些?在今年的北京两会政务询问会上,记者采访了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康森。康森表示,农民的财产权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里面既有一些共有的财产权利,比如宅基地、承包地、集体资产量化到户、集体产权确权到户等;也包括一些特有的财产权利,如山区农民的林权、合作社社员的股份等。

    在众多的财产权利当中,市人大代表、市农研中心主任郭光磊认为,土地权益是农民财产权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农村‘三块地’,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的承包地以及宅基地。”郭光磊解释说。

    “三块地”中,宅基地是农民最关注的。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闲置宅基地日渐增多,这块“带不走”的财产成为很多进城务工农民的一块心病:“进城带不走,又无法入市交易,宅基地只能一直闲置。”

    据市农研中心抽样调查,目前,本市郊区农村,有闲置农宅的村庄比例高达81.3%,闲置宅基地面积占宅基地总面积的5.3%。在抽样调查的昌平、门头沟、怀柔、密云、平谷、房山等六区县中,房山区、昌平区、怀柔区的闲置宅基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1.9%13.5%10.1%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市闲置农宅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农户常年外出务工、购买其他房屋形成一户多宅和险村搬迁等。特别是在一些城市近郊区,农民购买了楼房后,原在农村的住宅多数时间闲置无人居住。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闲置农宅上实现创新性探索,使闲置农宅资产变现,为当下农民的普遍期盼。“针对宅基地闲置问题,中央正在研究改革政策,各地也在进行一些试点尝试。”郭光磊说,根据中央日前发布的农村宅基地改革方案,将在农村集体成员内部,探索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对此,郭光磊解读说,要进行这样的探索,首先要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确权颁证,而后在充分尊重农民宅基地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在村集体成员内部探索开展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此外,郭光磊在闲置农宅利用方面还提出建议。“可以利用闲置农宅发展符合城市功能规划的产业。”郭光磊举例说,“比如怀柔区渤海镇的田仙峪村,尝试利用闲置农宅发展休闲养老产业。”

    给闲置农宅

    赋予市场力量

    近年来,随着京郊大批农民搬迁上楼或进城就业求学,买房置业,京郊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闲置农宅。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常委岳鸿声的格外关注。

    “一边是紧缺的养老机构、一边是闲置的农村宅基地,二者为何不能搭帮发展?”岳鸿声拿出一份材料介绍说,根据预测,本市户籍老年人到2020年将达到380万,占本市户籍总人口比例的25%;到2030年将达到480万,占比将达30%;到2040年将达560万,占比将达3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北京城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已异常严峻,全面提升老龄人群服务等级、增加社会服务基本面、快速扩大北京养老产业规模已势在必行。

    岳鸿声分析说,宅基地及地上物是农民的重要财产,盘活并赋予其市场的力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摆在农村基层管理者面前需要解决的课题。

    岳鸿声建议,可以将这些闲置农宅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按照统一的宜居、宜养标准改造建设,既可以在完全不占用农耕地的前提下,解决养老产业用地问题,又可以大大降低开发建设成本。用于建设养老物业的农村宅基地,可以采用专业机构托管、投资企业控股、租用(或入股)驻地村镇闲置宅基地的合作经营模式,拉动社会资本向优先选项倾斜,建立新型养老模式满足市场需求。既能增加农民闲置宅基地的收益,也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京郊农村城镇化建设创造市场条件,利国利民、一举多得。

    “市、区县两级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局委办领导和专家举办论证会,听取项目报告和市场分析,然后选定试点区县,通过试点规划建设方案、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开展试点项目建设。”岳鸿声说,同时,还要适时总结试点经验、调整技术环节和政策部署,在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推广、发展规划,全面推开。

    农民手握财产权

    期待变现

    记者在郊区农村调查了解到,眼下不少村庄正通过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这一“新三起来”的方式,让农民手中的财产权利实实在在地变现。

    “我们老两口每年的土地流转收入就有3万多元。”说这话的赵福顺是通州区于家务乡前伏村村民。在于家务乡,像赵福顺这样依靠土地流转过上富裕日子的村民还有许多。目前,于家务乡23个村已完成土地流转3.5万亩,占确权土地的64%;利用流转土地引进了许多高端企业,并建起了国际化种业园区。

    “我理解的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其实就是‘三块地’,农用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三块地’都有俺们村民的份儿。”30岁的王健是大兴区采育镇的一名普通农民,这位80后小伙对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有更大的期待。

    “现在全市不少村的土地流转做得都不错,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流转费让农民增了收。但我更关心的是宅基地能不能和城里的土地一样进行合理合法地转让。怎样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财富?”王健说,现在农村不少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农村的房屋出现了大量闲置的情况,即便出租也租不出高价,有的租五六年才有几万元收入,和城里比起来,相差好几倍。但是目前关于农村宅基地入市的许多细则还没有出台,因此不少农民对手握的“财产权”究竟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财富仍然感到十分迷茫。

    其实,农民的财产权利不止这些。京郊的不少农村正通过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就通过集体资产量化股权,让村民的钱袋子变得更鼓。窦店村一直是本市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近年来,窦店村将集体的资产、资源想尽各种办法经营了起来,一方面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进行入股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大农业、汽车、生物医药和新兴工业四大板块。2013年,仅汽车板块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0亿元。在窦店村村民的股权证书上,每位村民的股份被明确地标注为4部分,包括基本股(土地股)、户籍股、劳动贡献股和经营管理期权股。和许多村庄土地确权固态化不同,窦店村对土地确权实行的是动态化管理,即减员增地、增员减地,以保持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不过并不是每个拥有量化股权的村民都能得到同样的实惠。记者调查了解,在京郊农村,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情况良莠不齐,有的村村民年底人均分红可达上万元;可在一些偏远山区村,年人均分红却仅有区区几元钱。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本市农村集体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1.5%1.4%1.5%,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究竟如何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并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变现”,是需要各相关部门努力解决的问题。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