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智能型农业方兴未艾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靠天吃饭”。这既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也说出了农民心中的无奈。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近年来,中国农业正试图打破“靠天吃饭”的魔咒。近日,由农业部与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智能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在北京启动。

    事实上,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已经在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开始实践,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国加入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可以让中国农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也以更主动的行动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在中国的尝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气候的变化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看来,有三大因素。

    第一,农业是有生命的产业,无论种植、畜牧、养殖,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第二,农业生产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进入某一生产阶段之后就不能再从头开始;第三,农业的生产系统整体上是开放的,并没有自我调控的机制。另一方面,农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农业各相关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剧烈的气候变化,20101028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中,“气候智能型农业”第一次被提出。其定义是:能够可持续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可以更高目标地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气候智能型农业旨在走高产高效低排放的农业之路。

    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更强调减排性、适应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运用智能技术达到农业减排目的,减少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农业对气候的影响;其次是运用智能技术使农业适应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例如运用物联网、传感及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以及包括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在内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智能化监测、控制和管理。此外,这个概念还强调了高效的农业政策。

    据悉,在中国粮食主产区试点的“气候智能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将通过引进国际气候智能型农业理念和技术,重点开展减排固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

    虽然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一些应对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开始了探索之路。

    以越南为例,其北部地区普遍种植玉米,气候变化致使当地的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在越南开展的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引进了咖啡和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借此种方法保持水土。

    在实践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部分欧洲国家,在农业的减排固碳方面已经颇有经验。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往往会采用轮耕、休耕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在农田的周围还会保留农业湿地,同时,间隔耕种也是一种减碳防虫的好经验。同时,国外也正在探索实施更为高效的农业政策。例如天气指数保险政策,即把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候条件损害指数化,以客观的气象要素阀值,如温度、降水、光照和风速等,作为理赔依据。如果发生农业灾情,以往要查清损失后,再给予补偿。实际上,要查明损失十分困难,而天气指数保险则高效得多,譬如若水稻低于-5℃,损失就会发生,那么,天气预报(-5)就成了理赔依据,无须损失调查。

李茂松认为,与国外的经验和探索相比,其实中国的农业文明早就阐释了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就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二十四节气名称上就有适应气候变化特征的经验的总结。”

胡璇子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