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立下遗嘱,对许多京郊老人来说曾是人生大忌。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京郊百姓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老人们对待遗嘱的态度也正在逐步改变。记者日前利用一周时间在京郊农村调查发现,主动咨询和悄立遗嘱的京郊老人正在日益增多。而在这场遗嘱观念变革中所呈现出的“社会表情”,也正是近些年来京郊农村城镇化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旧方式
“分家单”解决财产事宜
在传统观念里,遗嘱往往与死亡挂钩,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因此在京郊农村,老人往往是在去世之前才会留下遗言,对于财产的处理更多依靠的是“分家单”。
63岁的胡立林是平谷区马昌营镇的农民。40年前,在他结婚一年多的时候,父亲就提出了分家的要求。胡立林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3个弟弟。“以前在农村,一般儿子多的家庭,待一两个结婚之后,就会对家庭财产进行分割,同时对儿子、儿媳赡养父母的义务进行书面约定。”胡立林说,分家时,父母还请来村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帮忙见证,避免以后发生纠纷。
“记得当年家里有3间土房,我分到了西边的1间。后来我上班赚了钱,帮助家里翻盖了房,我们四兄弟每人都有了住的地方。”胡立林说,当时农村的日子过得都不富裕,父母去世时也没留下多少现金,因此他们兄弟四个并没有因为财产继承的事儿起过什么纠纷。
“说实话,从前咱农村老人能留给儿女的财产也真不多,所以除了在心理上忌讳之外,很多老人也认为根本没有立遗嘱的必要,该分的财产早就在‘分家单’上说明了,老人去世之后,剩下的东西几个孩子平分一下就可以了。”胡立林说,在农村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多老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自己的财产归儿子所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很多只有一儿一女的老人,也会认为立遗嘱是多此一举。
新观念
立遗嘱多为处置房产
现在,遗嘱在一些京郊老人心中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去年10月20日至31日,本市25家公证处首次为全市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遗嘱公证服务,共有3750位老人办理了预约登记。
“我们房山区共预约了36件,目前正在有序地进行公证。”房山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京郊老人变得越来越富裕。尤其是一些拆迁上楼的老人,其名下的房产成为儿女争相“觊觎”的对象,这些前来预约的老人大多也是为了处置房产。据房山区法院长沟法庭副厅长卢涛介绍,近年来,房山法院每年审理的涉及财产继承的遗嘱案件数量都在200余件,其中大部分也都与房产有关。
记者调查发现,像房山、通州、大兴这些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区,预约办理登记的老人数量较多,而像密云、延庆等偏远地区的老人数量虽然只有个位数,但相比从前也有所突破。
“这些年在普法工作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老人对遗嘱的重视。”卢涛说,这两年下社区办讲座,老人们会主动点题,要求法官讲讲遗产继承和遗嘱订立的知识和相关案例。
“郊区农村的老人已经开始知道借助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这应该说是一种意识上的进步。”卢涛说。
新现象
变观念保护子女利益
意识观念提高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京郊百姓生活嬗变的“社会表情”。大兴区农村老人70岁的李忠义,近期和老伴儿专程包车到位于西交民巷的中华遗嘱库订立了一份遗嘱。“我希望在我去世后,能将我的房产留给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平分。”李忠义说,以前农村人总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但是现在他觉得女儿甚至比儿子儿媳还要孝顺,虽然女儿从没张口提过财产分配的事儿,但他一定要替女儿着想到。
“虽然我就一个儿子,但我还是要来立下遗嘱,明确将来财产由儿子继承。”60岁的李金凤是通州区农民,老伴儿在几年前便已过世,留下了一套房产。“儿子儿媳的那套房子也是当年我们老两口卖菜含辛茹苦给置办下来的,算是他们夫妻共同财产,但现在手里的这套房子只想留给儿子一个人。”李金凤说,儿子儿媳都还比较年轻,而且最近总是争吵不断,她不太看好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敢断定两个人能在一起过一辈子。所以希望通过立遗嘱的方式,避免儿子儿媳离婚时再出现财产纠纷。而如果不立遗嘱,按照继承法,老人去世后的房产就会作为儿子儿媳的夫妻共同财产,不能为儿子独自拥有。
记者还发现,和李金凤有同样想法的京郊农村老人不在少数。“现在离婚率那么高,而且有些外地来京打工的,就专门看上咱农村拆迁有房的,这么说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现在年轻人的感情的确很多都被利益化了,咱就得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一位老人感慨道。
新问题
规范遗嘱避免隐患
虽然京郊老人对待遗嘱的态度正在改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老人对于遗嘱内容的订立和遗嘱形式的选择仍然存在许多盲区,由此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和纠纷。卢涛说,在实际的庭审案例中,不少老人生前立下了多份遗嘱,虽然这受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会以日期认定最后一份遗嘱有效,但也要提醒老人在立遗嘱时别太盲目。
此外,一些老人立下的遗嘱很不规范,导致其意愿无法有效实施。法律对遗嘱的规定比较“死板”,如打印遗嘱很可能被认定无效。如果见证人与继承人存在利害关系,遗嘱没有签名或签署日期等也可能导致无效。“遗嘱共有5种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录音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其中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卢涛说,虽然如此,但也并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适合公证遗嘱,尤其是农村老人在房屋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公证遗嘱的。
“老人应该艺术地处理自己的财产问题,同时在订立遗嘱方面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有需求的老年人相关的帮助和支持。”卢涛说。
市公证协会会长周志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本市将进一步梳理和总结遗嘱类公证事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遗嘱公证指导意见,加强规范和监督,并探索开展遗嘱保管业务。适时推进和扩大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内容,研究为8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活动长期化、制度化。
此外,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也表示,明年本市所有街乡镇都要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目前已建成90多个。下一步,民政部门将在养老照料中心内设置遗嘱登记服务站点,有需求的老人在社区就可进行免费的遗嘱登记。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