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德胜街道马甸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纪实
 
“我的车一直就在这儿停,现在你们修了路,你让我停哪儿去?这事儿居委会必须得给我个说法”。
“那请你先给我们这些邻居一个说法。因为你们乱停车,这儿出了多少交通事故,你们二十几个车主为了私人利益,侵犯了我们几千人的公共利益啊”。
625日,德胜街道马甸社区书记唐平在接到居民有关停车问题的反映后,马上赶去新风北街调解,却碰上了社区居民正在与机动车主进行“现场辩论”。新风北街的路面不到八米宽,马路两侧各有十余辆机动车占道停放,只剩下四米宽的路面供机动车和行人混行,不仅道路拥堵不堪,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周边居民对此意见不小。近期,马甸社区开展专项治理,在新风北街两侧修建了人行便道,实现人车分流,既畅通了路面,又保障了安全。但是这样一来,原本违章停车的机动车“无地可停”,部分机动车主怒气冲冲来找社区书记“讨说法”,没想到引起了周围居民的注意。老街坊们一边和机动车主讲道理,一边又向唐平书记表达了支持与敬意:“这条街早该这么整治了”。
居民们挺身而出为居委会说话,这是唐平万万没有想到的。而仅仅在一个月前,马甸社区还是另外一种状态:由于牵涉多方利益,居民关心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对社区党委的信任度也有所减弱。德胜街道工委、办事处决心从马甸入手,探寻老旧小区多元化治理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并为此选派了街道老干部科科长唐平到马甸社区挂职,任第一书记。
“我知道,马甸是一个地处西城和海淀两区交界的老旧小区,不仅有一万多名居民,还有多达14多个产权单位,问题复杂、矛盾突出。我也知道,这就是街道工委派我到社区挂职的根本原因,情况越是复杂,就越要迎难而上。我更明白,这次挂职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的懈怠。”这是唐平59日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
自这一天开始,唐平正式到马甸任职,一场前所未有的社区“改造”计划启动了。
建党员分类管理制度
党组织党员“站出来”
侯益祥是马甸社区居委会主任。这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社工”,在谈到马甸社区的治理与改造时,也难免忧心忡忡。现在,街道派来了一位年轻的新书记,他到底能为社区带来多大的变化?侯益祥的心里并没有底。
511日,是马甸社区党委第一支部组织活动的日子。第一支部的党员们惊讶地发现,社区来了一位“新书记”。唐平在支部党员大会上讲述了自己关于马甸社区多元化治理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具体想法,这令支部党员们耳目一新。“我觉得唐书记是真要干事儿的人”,支部党员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一评价也得到了侯益祥的认同。在他看来,街道此次派唐平挂职,是为马甸社区的治理注入更加专业化力量。随着唐平一起到来的,还有德胜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德胜地区社会建设促进中心等部门的优秀社工,他们也成为了此次马甸社区改造的得力干将。
上任之处,唐平就发现,马甸的党员们对社区的感情都非常深厚,尽管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党员们对社区的明天仍然抱有殷切的期望。唐平相信,党员会成为社区改造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参加了社区八个支部的活动后,唐平与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对社区400多名党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党员情况可以大致分三类,可以出门参与活动的党员、卧病在床的党员、人户分离的党员,作为党委班子,不仅要对他们进行组织、管理、动员,最重要的是先把关怀送给党员。
5月的一天,第八党支部支部书记杨惠芬带着学习材料和慰问品来到了社区居民马顺来家中。
马顺来因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而导致行动不便,无法定期参加支部活动,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坚持入户,每月至少走访一次,传达组织精神,了解党员需求。
据了解,马甸社区党委在册党员中,有57人由于卧病在床或高龄出行不便等原因,按月参加组织活动有一定困难。社区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勤走访、送到家”的办法,为党员们创造条件,确保他们能及时了解组织情况,了解社区的事情。
在开展“走出去”教育学习的同时,针对马甸社区部分党员由于人户分离不能及时参加思想教育学习活动的问题,社区党委还采取了“寄到家”的方式,确保每名共产党员都能及时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近日,在各支部书记认真统计的基础上,社区党委为人户分离的党员邮寄了《致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和三本学习资料,向每名党员介绍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并明确了学习目的、内容、目标,向党员提出了及时学习、及时反馈的要求,确保每名党员“不缺课、不落课”。
建“五议三公开两监督”制度
居民参与“动起来”
在解决居民问题的过程中,社区党委提出“五议三公开两监督”民主议事制度,即:居民党员建议、社区党委提议、社区两委商议、代表大会决议、驻区单位协议;决议公开、效果公开、财务公开;社区纪委和居民小组监督。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逐一解决居民的问题。
马甸南村小院建筑与80年代,共有居民1052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车一族增多了,停车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居民对此意见很强烈,这成为社区即将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社区工作人员侯麟没有学过工程学,却硬是用一支笔、一张纸绘出了停车改造的工程图。近一个月来,他每天上班、下班,都要在社区里转上几圈,实地考察,摸清底数,展开走访。马甸社区的居民们看到侯麟,都愿意跟他谈谈自己对于社区停车管理的看法,还提出了不少有创意、有价值的点子。在此基础上,侯麟综合各方意见,制定了整改方案,并手绘了一张停车改造的工程图。
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马甸社区还安排专人对南村院内现有车辆情况、地锁安装情况、物业公司情况和停车管理公司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和深入沟通,形成了《马甸社区停车问题调查报告》初稿,提出了多项整改措施。
除此之外,马甸南村3号楼无物业管理单位,绿地内有没有井盖的地井、黄土露天杂草丛生、路灯丢失等问题也都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在社区党委、社区居民、单位的共同参与下,社区公告栏的问题、20号的坡道问题、16号楼道18号楼之间的路面塌陷问题圆满的解决了。
人员组织化 活动常态化
社会组织“活起来”
马甸社区是文体特色社区,社区有双秀艺术团、老年合唱队、老年乐队、京剧班、书画班、手工编织组、太极队等社会组织。为退休后的老人提供一个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
但是近年来,参与活动的居民数量有所减少,居民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为此,社区展开调研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寻找解决办法。
社区诗歌队成立于2011年,成立之初便吸引了10余名诗歌爱好者,大家每周五下午2点到4点半,都会开展活动。虽然没有专业指导,但居民的参与热情很高。
但仅仅半年后,参与人数不足1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人数越来越少,只有几名骨干成员风雨无阻地参加活动。
经过调研发现队伍现存的问题:没有队伍章程,缺乏专业指导,缺少展示平台。
为此,社区工作人员请来了专业指导老师,为诗社指导。“有空来参加活动啊,我们诗社现在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了。”社长余培信打起电话来底气十足。原来,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很多队员在活动中找不到乐趣,就逐渐淡出了诗社活动。
现在,参加诗社活动的固定队员达到了15名。以前的活动时间是一个小时,队员们念上20分钟的诗,其他的时间都在闲话家常。现在,在队员们的强烈要求下,活动时间变成了一个半小时,即使这样,队员们还经常意犹未尽,拉着老师不放。
据了解,未来,为了让这些社会组织更好的发展,社区党委带队去裕中西里社区取经,学习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经验,打算将社区的8支队伍进行“打包”,成立“马甸文化艺术协会”,统筹组织各文化团队,开展活动。
文化艺术协会由各文化团队领袖组成,统筹协调团队事务。在没有特别突出的文艺骨干时,协会采取轮值主席制。经费方面,社区公益金与文体、社会组织相关经费直接交予协会使用,社区负责流程指导,并监管资金的使用。
召开辖区单位议事会
社区建设任务“领起来”
辖区单位也是社区的组成部分,为此,社区召开辖区单位议事会,将辖区单位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了解社区建设的进度,参与社区建设,共享资源,互惠互利。
5月,双秀公园党支部6名成员“组团”到马甸南村社区报到,“我们认领‘共同维护社区治安’这个项目,”在社区活动室,党员们主动亮身份、认岗领责,做出承诺。从此,每逢节点,在双秀公园北门就活跃着一支佩戴“红袖标”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
每到值班的日子,双秀公园的6名党员志愿者就走马上任,与社区治安志愿者一起“并肩作战”。到岗后,党员带领着一位普通职工来到公园北门进行巡逻。
党员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和“倾听的耳朵”一边巡逻一边交流信息,在值班中尽职尽责。到了中午,党员们仍顶着烈日在公园的鹅卵石路面上一趟趟往返。眼看到了午饭时间,几名党员还舍不得离开岗位,甚至彼此推让,鼓励其他成员先去就餐。
党员们一幕幕真情服务的志愿巡逻活动,感动了许多社区居民,不过,这在双秀公园副园长王军看来却都是理所应当的事,他说:“公园原本就是方便居民休闲的公益性资产。双秀公园虽然属于企业化管理,但服务的对象也是周边居民,也就是咱们自己的事。”
此外,双秀公园党支部还积极配合社区公益文化活动,为七一文艺汇演、社区书画展等社区公益活动提供场地。对双秀公园而言,这些公益文艺活动也为此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除此之外,辖区单位育翔小学与社区联手举办端午、六一活动。双吉安物业主动认领为居民服务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