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刚刚断气,就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朱高炽与朱高熙哥俩的皇位之争。近侍马云连忙秘密召集杨荣和金幼孜赶来皇帝大营,商议对策。听说朱棣死了,杨荣等人非常担心,因为如果朱高熙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趁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洪熙皇帝)还没登基,发动兵变。?
乐安府离京城不远,如果朱高熙发动兵变,有很多老将会追随他。如此一来,掌握军事大权的朱高熙就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可能不仅仅是朱高炽当不上皇帝那么简单,可能连杨荣、杨士奇等属于太子党的人都要遭灭顶之灾。?
为了皇位,朱高熙甚至不惜安插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朱棣病重的那些日子,来往于京城和乐安府的、为朱高熙父子传递消息的骑兵络绎不绝,就像赶集一样。安排这么多骑兵传递消息,朱高熙只有一个目的,第一时间知道朱棣的死讯。?
敌人的城府如此之深,以杨荣为首的太子党不得不走一步险棋。经过片刻的交头接耳,马云、杨荣和金幼孜决定,暂时不能宣告朱棣驾崩的消息。封锁皇帝的死讯是一种很重的罪,如果暴露出来,可能会被灭族。他们三人这么做,等于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了。?
因朱棣是在亲征蒙古的途中死的,死之后,朱棣的衣食住行照样井井有条的进行。如果不是知道内情的人,一定不会发觉朱棣已经死了。因为一切看上去都和往常一样。亲征队伍一路南下,管理很严,一律集体行动,任何人不得私自离营。?
制定好密谋后,杨荣就担任了最为紧要的通报任务。他骑着快马,一路上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飞速朝京城奔去。杨荣等人能够甘心情愿如此为朱高炽卖命,不是因为朱高炽给了他们什么好处,而是他们将朱高炽视为理想的贤明君主,甚至是君子式的好朋友。早年的朱高炽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儒术上,并虚心向老师们请教,跟他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朱棣和朱元璋都很重视子女教育,尤其是儒家教育。因为身体不便,朱高炽就有很多时间陪在皇帝选拔的士大夫身边,听从他们的教导。久而久之,朱高炽不仅养成了儒士的性格特点,也与士大夫们有了情谊。?
相比之下,朱高熙的成长环境与朱高炽不同。朱高熙从小尚武,并且经常跟随朱棣打仗,因此朱棣更偏爱他。?
在充满奸诈的、血与火的战场,朱高熙和朱高燧养成的是武将的性格。朱棣穷兵黩武,整个国家都被他弄空虚了,士大夫们不希望一个很像朱棣的人继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是整个大明朝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得知朱棣的死讯。他立即和杨荣、杨士奇等人商量,如何顺利继承皇位,又不激起朱高熙的反抗。经过一番筹划,杨荣等人人为朱高炽应该先登基称帝,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人到应天镇守。?
自从迁都后,应天的地位一落千丈。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应天在明朝的影响仍然很大。想当初,朱高熙迟迟不肯离开应天,目的之一就是想借开国之都应天的名气闹事。朱高炽派去镇守应天的人,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太监,人称王景弘。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太监,可见太监在明朝的地位之高。朱高炽这个小小的举动,预示了后来大明朝的发展趋势:太监的地位越来越重。?
朱高炽登基了,朱高熙才知道朱棣的死讯。从表面上看,这次朱高熙的失败,是因为消息不通。其实,从本质上说,朱高熙的失败,根源于文官集团的反对。他没能当上太子,因为解缙等人不喜欢他,他陷害朱高炽的阴谋被揭发,因为杨士奇等人的反对。他想趁朱棣死发动兵变却没成功,因为金幼孜和杨荣等人没给他一丝机会。?
文官集团不仅辅助朱高炽登基,还为朱高炽的统治出了很大的力。朱高炽身体不好,脑子不怎么好用,面临大事的时候,需要咨询老练的杨士奇、处变不惊的杨荣和随遇而安的杨溥。朱棣改组的内阁有七名成员,到朱高炽时代,内阁也有七名,但不是每个人说话的分量都一样。因为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在朱高炽内阁的分量很重。人们将朱高炽的内阁称为“三杨内阁”。?
我们不免要为朱高炽庆幸,同时也为大明朝庆幸,因为明朝开国已经数十年了,从这位皇帝开始,才有了安心过日子的打算。著名的“仁宣之治”离不开这位明仁宗的勤勉。
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