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何要得罪老百姓自毁清誉

萧何、张良和韩信可谓刘邦得以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三大功臣,这其中尤以萧何功最高,被刘邦认为是第一功臣。

当初分封诸侯,曾有人提出曹参“身披七十剑,攻城略地”,功最高。但刘邦认为其他诸侯虽然功高,但可以说只是“功狗”,而萧何则是“功人”,于是封萧何为酇侯,食邑最多。在排定上朝座次时,萧何依旧排在第一,刘邦还允许他带剑上朝,入朝不趋。

但即使是对于第一功臣萧何,刘邦还是常怀戒心。汉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前往平定。萧何用计擒杀韩信。刘邦得知后,派人来封本是丞相的萧何为相国。封萧何为相国之后,刘邦还加封地5000户,增加使役士兵500人,并且专门派一名都尉负责相国的安全。这时大家都向萧何道贺,东陵人召平却对萧何说:“刘邦在外连年征战,风餐露宿,您却安居都城,如今被加封食邑,又被人保护服侍,表面上是尊崇您,实际上是猜疑您。您已经功高震主,再不采取措施,将岌岌可危了。”于是萧何接受了召平的建议,不接受封地,倾家中之财物支援前线作战,“高帝乃大喜”——刘邦这才高兴。

自保的手段并不能一味采取这种破财免灾的方法。汉高祖十二年英布被迫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征讨,身在前方的他经常派人去问候萧何。这时萧何还是和以往一样教化百姓勤勉耕作,并把自家钱粮运到前方军队中。这时,有人来对萧何说“你这样做,离被灭族不远了。”萧何连忙问原因。来人说:“你如今官至相国,功臣第一,可以说已经位极人臣了。从当初入关开始,你就负责管理百姓和后方,在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声望。皇上经常征战在外,很少和百姓亲近,如今他几次派人来问候你,就是担心你在百姓中继续树立声望啊。”

为了自保,没办法,萧何只好强买民田,损毁清誉。老百姓遭罪了,而“上乃大悦”,得知萧何开始得罪老百姓,刘邦十分高兴。

刘邦平定英布的谋反刚刚回到长安,就有老百姓拦驾告状,说萧何低价强买百姓房屋田地数千万。刘邦笑着对萧何说,“相国就是这样心里装着百姓的。”他让萧何想办法弥补百姓损失。萧何说:“长安地少,而皇上的上林苑地比较多,不如就让老百姓前去耕种吧。”

萧何这一装傻的建议果然惹得刘邦大怒。刘邦认为萧何是接受了商人的贿赂而打他上林苑的主意,于是立即将萧何关进监狱,“械击之”,也就是打板子。后来经过别人劝说,刘邦才将萧何放了出来。

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这样描述萧何出狱之后的情形:“相国年老,素恭谨,徒跣谢。”年事已高的萧何,因为违心的买田和言不由衷的进言,被关了一阵,被打了一顿后,还变得更加恭敬谨慎,光着脚去见刘邦,向刘邦表示感谢。

萧何从不带兵,因此也不可能像韩信那样具有威胁刘邦统治的军事实力。之所以被刘邦如此防备,就是因为他在声望上超过了刘邦。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不仅需要追逐权力,而且还要追逐名望。欧洲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就说:“那些皇帝或者由于上代没有遗传下伟大的声誉,或者由于自己没有本领或者伟大的声誉足以驾驭军队与人民双方,他们总是要被灭亡的。”

通过得罪百姓、自毁清誉,萧何虽然最后得意善终,但一直小心谨慎,而且不给自己的子孙留钱财。他说:“子孙要是没出息,留下来的钱也是给了别人,因此就不必留了;如果子孙有出息,也就不需要我留了。”

这无疑是一个看透了帝王心术的智者在人生尽头做出的无可奈何之举。

 

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