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无所不写,为何不写武术史呢?由于中国没有武术史,也就是没有武术的起源、发生、发展、兴盛的历史记载,就造成了大量的后人编造和附会,出现了各门各派的各家之论,别门不可说它派,它派不能说我门,同时也给我们正确认识我中华传统武术的本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说陈家沟的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庭;形意的创始人是姬际可;八卦掌的创始人是董海川;大成拳的创始人是王相斋;自然门的创始人是徐乞丐;少林的创始人是达摩,武当的创始人是张三丰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古籍正史记载,要知道,传统武术的创建绝不是那一个人、那一个家族所创建的,它属于中华民族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然,上述这些前贤对本门的贡献较大是不可否认的,可本门的武术学说和武技绝非其一人之功。但可悲的是还有一些门派仍然在谁是创始人的问题上而争的你死我活,这是中国没有武术史缺憾。我们研武人应当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研究武术史,填补这一空白。

古籍为何没有武术史?

中国武术史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它是世界两大对立击技体系之一,我们必须要从这个高度来研究、认识、理解它,我们探讨它,远比探讨某一个拳种发展要深刻、重要的多。

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是【柔克刚、弱胜强】,这一思想支配中国五千年文明,包含武术,中国是强大的。近百年来,工业革命使西方强大了,中国落后了,西方的强者哲学思想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方的击技术也随着强者哲学思想而进入中国,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本是好事,但什麽都学西方,包括武术也要西方现代化,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现代武术】的竞赛套路和散打,甚至有人提出“削足适履进奥运”的口号,请问:学什么足?适什么履?无非是削中国传统武术之足,去适合西方体育之履罢了,其结果是给外国人留下了【不伦不类】的笑柄。由于建国以后在一切都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引下,武术也不例外的成了这一时期的牺牲品,歪曲了大量的中国武术历史,在政治压力下,那些资深的“武术家”们也不得不说假话和违心话,使本来少之又少的中国武术史又蒙上了层层阴影,那些留给后人假话和违心话的“武术家”们还没来得及更正自己的话就带着万般无奈而离世了,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武术史又增添了更多的麻烦,因为现在有些抱着“现代武术”大腿不放的创意人仍然拿着前辈的假话和违心话说事,由于中国没有武术史的正史记载,在武术界出现了激辩双方各说其说,各理其理而没有遵循的局面,高层也不能判定胜负,只有折中而任其各自发展,那么中国历史的记载方方面面,无所不写,为什么唯独没有武术史的正史记载呢?

古籍为何没有武术史?

现代版本的【中国武术史】有多种,多以【现代武术】而著,基本回避武术的击技性,强调武术的表演性,为武术的竞技套路寻根溯源,这当然不是中国的武术史,研究武术史,我们应当把对象放眼于我国古代民间击技术,应与当今的现代武术相区别,我们把古代民间击技术冠以传统武术之称谓是正确的。传统武术指的是中国武术,不是外国的,是汉民族的武术,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武术,但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不能与汉民族的武术相提并论,因此没有必要把兄弟民族的武术拉进来凑热闹,兄弟民族的武术可另行专著而代表本民族击技运动。

由于传统武术是民间的击技术,难见正史记载它的起源、发生、发展、兴衰,其道理也就在于此,那么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世界文化的遗产,它的历史空白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把它完善,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当义不容辞。

中国武术史料甚少且不见于古籍正史,那么野史、传奇、志异、民间传说就是不可或缺的补充了,我们就应当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从而达到共识,片面否定和无据肯定都是不对的。当前,由于传统武术没有古籍正史记载,人们争相写武术史,我看了诸多【中国武术史】书籍,均没有把中国传统武术看成是我国古代民间击技术,都把它看成是【人兽相搏】【古代战争】的产物,真的是这样吗?

谈起武术的起源,我们首先应知道武术的定义,应当说武和文是对立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解决矛盾的两种对立的方法,武是文的继续,是道理讲不通或不讲道理的情况下解决矛盾的手段,术动武的技艺,这说明武术不是一般的打斗,这不一般的打斗形式,就给我们研究武术的起源带来了新的认识,解决了以往的混沌观点和看法。

有一种即“权威”又流行的观点,那就是武术源于【人兽相搏】,认为武术的萌芽在原始人就有了,原始人为了生存要猎取野兽为食,或逃避野兽的攻击就必须与野兽搏斗,从而形成了武术的雏形,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为荒谬。要知道,人在体力上无论如何也不能与野兽相比,有十个人与虎搏斗就有十个人死于虎口,因此虎口余生之说,只是奇迹,人与兽相搏无论怎样,人都是没有任何胜算的,小说、演义里的打虎英雄是杜撰出来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一个毫无胜算的技艺还有总结、研究的价值吗?我们的先辈会这样的愚昧无知吗?我们的先辈根本就没有思考过的事,我们为什么把这个愚蠢的行为强要附会在我们祖先的身上呢?难道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愚蠢吗?

古籍为何没有武术史?

【论语】中的暴虎冯河之说,可能无人不知,【诗经】里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可能也无人不晓,它们都阐述了人与兽斗的荒唐,那么人类为了生存还必须与兽相搏,那怎样与兽相搏的呢?应当说人与兽的最大不同是人的智慧,能思考,能总结经验教训、会使用工具,我们的先人狩猎首先是集体行为,运用寻踪迹、设陷阱、围捕追杀等方式,使用的工具是弓箭、长标、棍棒、石器、网绳等,这些与武术貌似有联系,是因为一定存在打斗的场面,但这种打斗是一群人且手持武器而群攻一兽,它有技艺可言吗?既然没有技艺可言,它与武术有联系吗?随着人类的进化狩猎的方式也在进化,狩猎的工具也在进化,应当说越来越高明,如果说武术的拳打、脚踢、躲闪、滚翻、等技能技艺是人与兽相搏的产物,那么说人类是在退化,是违反人类进化历史的,那么有人要问:武术招法中的【打虎式】是怎么回事?那么我要反问:是这样打虎吗?这是一个想象中的象形架式而已。到目前为止从我国古代留下的壁画、岩画的狩猎图都是我们的祖先集体且使用武器狩猎,没有发现一张人与兽的手搏画面,这说明了什么呢?

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什么是战争?它与武术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是什么?战争,是解决两个利益集团、部落、两国之间矛盾的手段,战争的目的是不惜付出重大人员伤亡的代价而获得利益集团的胜利,其术是:战略、战法,兵机阵法,还有武器配备是否精良和先进以及不对的训练方法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而武术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手段,其术是动武之中的技艺,武术有自己的理论和训练体系以及实战方式,这是战争与武术的区别。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的记载: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进,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纵抢戳来,纵抢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跳动,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这一段描述,把战争和武术区别的一清二楚。因此,武术不似开大阵対大敌之技艺,不似战阵兵团的行动单位,不似战争的集团冲锋,不似以战阵形式的对敌,不是只强调勇敢不怕死,那么武术是什么?一句话:是单打独斗的技艺,其训练的方式方法是十年磨一剑,而战争士兵的训练要速效,几天操练就能上战场,使用的兵器仅几式劈砍刺杀反复操练几天就可应用在战争。将与将杀,兵与兵战,将倒兵跑是小说、演义的杜撰,不是古代战争的真实,由此可见,古代战争绝非是武术的滋生物,然而战争与武术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战争为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帮助,这是不可否认的。

古籍为何没有武术史?

战争为武术提供了武器,和武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虽然战争是集团作战,非单打独斗,不体现个人能力,但为武术提供了实战的用武之地,为武术的实战训练提供了帮助,战争是利益集团、部落、国家的行为,武器的改良可以动用国家的财力,所以武器的不断的更加精良和不断的更新也为武术不断的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和使用方法。古代的武功较量是当场以决生死,现代武功较量是当场一决胜负,其本质的不同,就决定了古代的武器需要不断的改良,所以就有了【宝刀】【宝剑】等精良武器的出现,而这种改良靠民间来完成是很难办到的,为了战争的需要,大量的民间冶炼能人也都被朝廷招纳,而且严令不得在民间锻造、铸造武器,因此,民间的铁匠炉也只能打造一些农具、马掌和简单的生活用品,而朝廷为了国家的稳定,又严令民间不得制造武器和民间不得练武,就是朝廷的武科考的内容也只限于【骑射】【举刀】【拉弓】然后是【笔试】,笔试也非是武术理论,而是兵书战策,士兵的训练方法等,中了武状元也只分配到枢密院、太师府、军机处等任一般职务,在我国古代的和平年代,武官的地位品级是很低的,俸禄也远不及文官,在朝廷【崇文不尚武】是当时的风气,武官在朝廷是不被重视的,文人瞧不起练武的人,因此对武术的理论、实践也同样不被重视,历代朝廷的史官也同样看不起练武人,不去记载它,也在情理之中了。

武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只要是汉民族文化,那么作为汉民族的国家为什么多次遭到少数民族部落的骚扰、欺辱、侵略,以至于国破家亡,是汉民族的武术不如少数民族的武术吗?回答是肯定的,不是,武术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标准,武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况且,武术对练兵、布阵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战场上,一个武艺再高强的人,以一人之力而当多人是不可能的,小说、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是不真实的,

武术起源于角抵吗?有人说【角抵】是武术的早期形式,后来发展成摔跤。

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角抵】到底是什么?搞清楚了,就不难得出结论了,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徘[古代指杂耍、杂技、滑稽戏等]之观”。裴骃集引应劭语云:“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司马迁与裴骃都是史学家,应该可信。

上古人崇拜力士,体力雄壮这是被崇拜的偶像,蚩尤就被描写为“头有角,以角抵人”的力士,由此可见,【抵角】是一种模仿有角动物以角相抵较力的娱乐,古称“抵角戏”。抵角的具体形象是什么样呢?从有限的出土文物看,是一种二人两臂相抱,两脚蹬地,两头相抵的“顶牛”较力动作。【汉书,张骞传】记载:“大角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又记:“角抵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角抵在汉武帝时已经演化成“百戏”也就是杂戏。以角相抵的较力已被淘汰,因此,角抵不是武术的起源,这是不容质疑的。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部编撰的【中国武术史】说:“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又说:“古代武术,常以武舞形式出现,如剑舞,刀舞,钺舞等”,因此武术出现了见易的套路,肯定了武舞是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首先认识什么是“武舞”呢?古籍中没有这个词,【辞海】有对“武舞”的解释条目,说:“周代雅舞的一种,‘六舞’中【大镬】【大武】属武舞,舞时手执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历代帝王都制定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祭祀。

这就出现了一个原则问题,武术是击技之术还是手执兵器的舞武?我们不能把现代的花架子武术套路与古代的武舞相对应就片面的认为武术来源与古代的武舞,武术是武舞发展的结果,这种拦腰掐断历史的做法是不能成立的。中国古代的武舞它来源于战争的得胜方,在凯旋后的一种庆祝方式,是以战争为背景的舞蹈,应当说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祖先,它不是我国传统武术的源泉。

中国的古籍之多,令人暇顾不及,为什么唯独不写武术时呢?回答:品位低下,不堪一书。是写正史的史学家对武术史不屑一顾,写武术史不足以名垂千古。那么武术史哪里去了呢?它散记在小说、传奇、野史、志异之中,给我们今天写武术史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我们今天只有到这里去寻找武术发展的蛛丝马迹了。

武术是怎么产生的呢?武术是社会发展对个体击技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的什么发展产生了武术?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战国的韩非子,他说:【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武”是指击技术,“侠”是击技术的载体,这就是武侠的由来。

“侠”是广义的,是指哪些人,【侠以武犯禁】要从犯禁看,犯的是什么“禁”?这个“禁”是统治者的“禁”,“侠”是统治者眼中那些破坏统治者的统治秩序、对统治者构成威胁的人们,这些人统被称为“下九流”,如侠客、盗匪、保镖,还有为生计行医、卖艺、娼妓、乞丐,也有拿贼捕盗的班头捕快,护法保远的和尚、尼姑、道士等等他们为了职业和自保,都需要防身自卫、捕盗拿贼之术,这就是武术应之而生的根本原因。

这些人的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武术,而且需要高强的武术。自古侠盗难分,侠即为盗,盗即为侠,他们目无官府法纪,行为准则自以为是,杀人不眨眼,视死如儿戏,不难看出,他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破坏者,他们的存在统治者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侠以武犯禁】的侠,不为历代统治者所容,民间是武术生存的空间,武术不为官府所容,决定了武术的民间性。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禁止民间习武和打造兵器。民间习武官府虽然不容,也从来不支持民间习武,但历代官府都不能有效的控制民间习武和打造兵器,但民间习武的环境也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也筑城了习武的不公开和隐蔽性,同时给习武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武术就是在这一种环境下习练、发展、传承下去的,这就是一部中国的武术史,一部血泪斑斑个武术史,一部令国人感到万分无奈的武术史,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多次使传统武术陷入浩劫的,都是朝廷、官府、政府所为,远的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暴敛民财,秦二世更是使人们民不聊生,陈胜吴广起义号召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近者如光绪年间的义和拳运动,清政府为签订丧国辱权的【辛丑条约】,残酷镇压义和拳众,在北方几乎杀绝了传习武术的武林人士,武术,一时成为绝响。这样的史实,都不列入历代的正史,不见古籍正史记载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那么武术在我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有的?这得要有历史记载,不能凭想象和推测,人们总想有一个头绪,没有头绪就喜欢推测,把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人兽斗,把武术起源于战争,把武术起源于角抵,把武术起源于武舞,这都是没有历史记载的推论,不是定论,定论的依据是考古资料为科学依据,没有,就不能定论,多么有资格的人说的也不能成为定论,这就是科学、客观和实事求是。有的人喜欢在字眼上做文章,以为‘手搏’就是武术,【诗经】的‘无拳无勇’可推测为‘拳勇’,拳勇就是武术,这些都不令人信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找历史记载,不能抠字眼,个体特征是非常突出的,是单打独斗而非为群打群殴,它的招法也是一对一的招法,没有一招对多人的招法,既然是这样,在战争的历史记载中是找不到的,我国对武术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论威】记载:“剑利而剑术差不可,术高而剑不利亦不可”。这是目前最早的明确提出剑术的史料,那么有人提出质疑,说庄子说剑和越女剑都早于此记载,此说不对,庄子说剑和越女剑都是汉时人的附会,不是当时的记载,【韩非子】的游侠私剑说也晚于【吕氏春秋】的剑说。随着剑的出现,使用剑的方法也在逐渐的提高,在我国春秋战国时,剑术也发展的相当高明了,剑术是我国出现武术中最早的兵器,而矛、戈、戟等长兵器皆为开大战、排大阵之用,它不用在武术上,刀略晚于剑,因此刀盛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刀法的顶峰时代,现代的有一些高明的刀法都是源于汉代的,所以,剑盛于春秋,刀兴于汉代,就从出土的文物看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人兽斗、战争等都不是直接产生武术的源泉,但武术确实为斗兽和战争有着特殊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战争为武术发展提供了帮助也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认定历史的真相一定要有可以认定的历史证据,否则,就是推论,推论就不能说是定论。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