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0月30日发表题为《认为人能在火星上生活的想法荒诞不经》的文章,现将文章内容摘转如下:
我们12岁的女儿像我们一样,非常喜欢《火星救援》。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主角克服了一切不利条件,借助科学的力量,在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利用人类的才智探索其他星球的想法令人激动,不过这没什么道理。
火星几乎没有地表水;有害的大气过于稀薄,人若不穿增压服根本无法生存;太阳辐射足以致命;气温比南极还要低;对于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几近于无。
真正的难题与人类天性和经济学有关。
首先,那些主张在火星开拓殖民地的人声称可以把火星变得更像地球从而适宜人类居住,但与此同时,我们使空气变得污浊、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行为是在把地球变得更像火星。我们还在一步步把地球变成一个大沙漠,就跟火星一样。
人类天性带来的第二个难题是,我们不喜欢长期处于极端幽闭状态,在那种状态下会感觉不太好。在火星上的“居住舱”里种土豆似乎很浪漫,但如果你看看地球上的恶劣环境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南极洲的气温与火星最接近,平均零下49℃,而火星上是零下55℃。尽管南极洲有完全可呼吸的空气和充足的淡水,却并没有永久性居民。没人想住在那儿。南极科考基地的科学家们都有越冬综合征,症状包括抑郁、烦躁、攻击行为、失眠、记忆障碍和人称“南极发呆”的轻微神游状态。
接下来是在火星开拓殖民地的经济难题。把物品送上火星的花费极大,而至少目前火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回报。建立殖民地所需的一切财富都要取自地球。我们在撒哈拉沙漠、海底和月球都没有开拓殖民地,因为那很不划算。把我们自己星球上的沙漠改造得适宜居住,比把火星改造得适宜居住要容易和便宜得多。然而我们仍承担不起。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在耗尽本地资源之后前往4.02亿公里以外的光秃秃岩石上开拓殖民地呢?
在火星上建立的殖民地必须实现自给自足,从太阳获取能源而极少或从不需要补充物资。这在当前是科学和人类才智所办不到的。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