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林伯渠同志来到瑞金。因为他有经济工作的经验,又是留学苏联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便委任他为国民经济部部长,全面主持中央苏区的经济工作。
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同时还实行铁桶一般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军队在与中央苏区交界之处构筑起一道道水陆封锁线,严格盘查过往行人,不让任何生活物资流入中央苏区。在这种白色恐怖下,苏区大地各种生活物资极度匮乏,450多万苏区军民困苦不堪。其中最紧缺的就是食盐,因为中央苏区境内并不产盐,而食盐又不可替代,所以经常爆发“盐荒”,食盐遭到群众疯抢,价格暴涨。
看到很多群众因长期买不起盐、吃不到盐而身体浮肿,甚至患上各种疑难杂症而丧失性命,刚担任国民经济部部长的林伯渠心急如焚,他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尽快办好苏区盐事。
为了寻求良策,林伯渠连续几周深入农村向群众请教,几经曲折终于从几位老人那儿打听到一种制作硝盐的土方法。老人们告知林伯渠,听父辈们讲过,可以用硝土熬制硝盐。在农村有一些年代很久远的土坯房,墙上会长出一种雪花一样的白色物质,那种老墙土就是所谓的“硝土”。只要将硝土打碎加水搅拌,然后将浑浊的泥巴水过滤澄清后倒进铁锅,用文火慢慢熬,待到水分完全蒸发,锅底所产生的一层灰白色结晶体就是硝盐。老人们还强调,这种硝盐,味苦性毒,长期食用对人的身体很不利。可在那个年代,为了生存下去,有这种盐吃就已经很奢侈了。林伯渠认为这种土方法虽然原始,但可解燃眉之急,立刻部署在中央苏区推广。在林伯渠的号召下,中央苏区各地纷纷支锅开炉办起大大小小的硝盐厂。其中博生县(今宁都县)七里村创办的硝盐厂规模最大,于都县岭背区熬盐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产量也最高,所产硝盐颗粒粗大洁白,含杂质少,除了自给自足,大部分供应瑞金等食盐缺口较大的县。在林伯渠的激励下,苏区群众熬盐的热情空前高涨,硝盐产量与日俱增,中央苏区的缺盐困境得到初步缓解。
可是这种土方法毕竟简单粗糙,熬制出来的硝盐也终究不是健康的食盐。林伯渠知道,要想彻底走出吃不到盐的困境,还得同国民党斗智斗勇,依靠贸易的手段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以获取健康安全的食盐。1933年10月,林伯渠通过秘密途径和广东军阀陈济棠取得联系,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与陈达成秘密协议,以中央苏区的钨砂换取广东的食盐等紧缺物资。在后来的一段时间,林伯渠指示中央对外贸易局会昌筠门岭贸易分局和赣县江口贸易分局从广东秘密进口近10万斤食盐,大大缓解了中央苏区的“盐荒”。
1933年11月的一天,林伯渠在福建长汀调研时,偶然看到一些群众把一根根竹子的竹节打通,往里面塞满白花花的豆腐,再封住口将竹筒沉到水池里,水面上什么也看不到。林伯渠了解到,这是当地保存食物的一种传统方法,不仅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还很隐蔽。回到瑞金后,林伯渠对着地图陷入深思,想出一条采购食盐的妙计。他从国民经济部抽调一些工作人员专门成立外贸小组,让外贸小组的人潜入赣州采购大量食盐,就模仿长汀群众保存豆腐的方法,把盐秘密包装好塞进竹筒里,然后在夜里将竹筒投进章江。水面上看不见竹筒,国民党的各个水上检查关卡就很难发现,于是竹筒顺流而下一直漂到靠近中央苏区的赣县江口码头。林伯渠带着运输队伍在那里等候,将竹筒打捞起来,取出里面的食盐,连夜组织挑夫运往中央苏区腹地。
为了鼓励苏维埃干部节约用盐,林伯渠不顾自己年纪大,带头把自己的食盐供应标准一降再降,每月仅领取4两食盐。他常对身边的人说,“这些白花花的盐巴来之不易,它是苏区军民的血汗结晶,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决不能以权谋私,动用公家一粒盐!”他强调,作为苏维埃干部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要和苏区群众同甘共苦,有盐的时候大家一起吃,缺盐的时候就要带头少吃盐甚至不吃盐。这就是中央苏区广泛流传的口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盐事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央苏区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解决苏区盐事困难重重。以林伯渠为代表的“红色理财家”在苏区盐事上付出了数不尽的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永恒的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