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志愿军报》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静静沉睡着,它来自烽火岁月,历经时代沧桑,感受风云变幻。它年代久远,却内容清晰。它因记载了一次“平凡”的会见而重要,因记录了一个“渺小”的名字而伟大。
巴金先生在此张报纸上刊登的通讯报告《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中描写了一个“渺小”而伟大的人,这个人就是彭德怀。
抗美援朝时期,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与16名来自文学、音乐、美术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文联朝鲜战地访问团创作组”前往朝鲜前线,体验和采写志愿军的战斗生活。其间,访问团与战士们同吃住、翻山岭、穿硝烟,写下了许多真实感人的报告文学。《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就是其中一篇。1952年3月,巴金先生同中国文联朝鲜战地访问团的文艺工作者一同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热情会见。初见时,彭德怀同他们热情地握手,并笑着说:“现在连你们都武装起来了,很好啊!”这句幽默的话语,一下子使众人拉近了同彭德怀的距离。
宴席上,彭德怀先向众人介绍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又讲述了在战场上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的表情逐渐凝重起来,说:“牺牲的战士大都是一些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们都是祖国的栋梁!”这样说着,大家都沉默了,眼眶湿润起来,对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随后,彭德怀详细询问了巴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这种如沐春风般的关怀让大家心里生出一股暖意。经过几天与彭德怀的交往,他平易近人、朴实厚道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巴金,在3月25日夜里,巴金先生夜不能寐,坐在书桌前,一气呵成了一篇热情讴歌彭德怀的通讯报道。
巴金先生清楚地记得与彭德怀司令员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是在一间不大的会客室里,几件简单的家具,两盏没有罩子的电灯,彭德怀个子高大,穿着简单的军服,从门外昏暗的甬道中走了进来。难以想象,有着这么崇高地位的人的形象竟然是这么质朴。谈话中,彭德怀在言语间对朝鲜人民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他说:“朝鲜人是个可尊敬的优秀的民族,他们勇敢勤劳,吃苦耐劳。”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正在遭受着深深的苦难,家园被美帝国主义破坏。
朝鲜人民的苦难,很容易被中国人民所共情,因为我们也是在苦难中蹒跚前行而来的……
他又谈到美国侵略军和细菌战,言语间,能够感受到他对美帝国主义者的憎恨,跟对朝鲜人民的热爱是一样的深。在谈到细菌战时,他激动地讲:“我们的战士连飞机大炮都不怕,还会让这些蚊子、苍蝇吓倒?”彭德怀司令员的爱憎分明和对正义必胜的强大信心就在这短短几句话中流露而出。他从容地谈着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话题。他镇静、安详,憎恶侵略者,并对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心。他生动而深刻,他坚毅而睿智,他使人心潮澎湃而振奋鼓舞,又让人受益匪浅而陷入沉思。他是平凡的工人,是深邃的智者,是和平的战士,更是一个敢爱敢恨,有血有肉的“渺小”而又伟大的人。
于是巴金先生写道:“彭德怀司令员同我们的谈话就像是长者对子弟讲话一般……”
此文完成后,同事们赞不绝口,但在巴金先生准备定稿之时,竟收到一封来自彭德怀司令员的亲笔信。信中,彭德怀写道:“‘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可否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是一个渺小的人,你把我写得太大了,让我感到有些害怕!”
读罢来信,巴金感慨万千,这位“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竟然也有感到“害怕”的时候,而彭德怀的这种“害怕”让巴金对他更加充满敬意。
巴金先生按彭德怀司令员的意思修改后,在这篇报道的末尾处深情地写道:“祖国的孩子们的梦中的微笑,母亲们脸上的满足的表情,全国人民的幸福的笑容,就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他们的指挥员彭德怀将军的感激的表示。”
巴金先生认为,彭德怀的“害怕”,正是因为出自平凡的他把中朝两国群众、志愿军战士和保家卫国的革命事业,放在了伟大的最高处,却把“渺小”的自己放在了最平凡的位置……
《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是巴金在朝鲜战场上写出的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出彭德怀司令员始终把自己看得很渺小,把人民看得很伟大的宝贵品质。在今天,重温巴金先生的这篇文章,仍能收获许多感动,彭德怀司令员的宝贵品质仍然值得敬仰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