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我介绍丨木怎么变成了树

我们已经习惯了将树木作为统称去称呼全体的树,可是在最开始出现的汉字中,代表树木的字只有“木”字,树是后来才出现的,并且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树另有含义,是小盆栽的意思,“木”则全权代表了大自然中的树木。

到了现在,这两个字的含义却反过来了,“树”代表大自然中的树,而“木”是砍伐下来的材料的统称。漫长的时光中发生了什么?让“木”变成了“树”呢?

其实这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最初的文字都是在模仿大自然,木的本意是树,写法也是模仿大树,中间一竖,左右各有分叉代表树杈,下面分叉则是树的根,很形象。

“木”变成“树”,经历了一场关于生存、文明与科技的变迁。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随手在大自然中汲取物质,树木就是天然的居所,也是重要的衣食来源。《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野兽横行,人类居住在树上才能减少危险,才能活下来。

战国之前,人少地博,森林几乎取之不竭,可是随着人类繁衍,对树的砍伐日渐增多,森林退却,退到了生活圈之外,而树木又生长缓慢,在短时期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树木的减少,人类的智慧却在增加,《管子·权修》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诗经》中也有“荏染柔木,君子树之”的句子。树人的意思,是培养,培育,利用长久的时期来培养一个人成材,人都可以培养、培育,树木自然也就可以培育种植了,可见此时已经有了培养的树木,人类不再等待自然中的树木成长利用,而是占据了主动,开始种树,有了长远的意识。

“树人”这个词的出现,说明木已经从天然的生命过渡到了种植。

文字的生命与生存方式密不可分,当人类开始种树,“木”字的写法就不再完整。

“树”最开始和“木”并行出现的时候,本意是盆栽一类的小植物,很可能是用来祭祀的。“树”的写法,是左右结构,左边上部分是木,下面是一个豆字,右边是一个人手的形状,整体就是:一个人在容器中种下一棵小苗,而这种叫作“豆”的容器,就是一种祭祀的器皿。

树可以种植之后,改变了大自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可以有更大量的树木来作为生活必需品,也改变了字的写法。

秦朝留下来的小篆记载中,树写作“樹”,将“木”字移过来做了偏旁,也意味着木和树合体,木字不再代表鲜活的大树,“树”却代表种植,代表人类掌握了源源不断的资源。随着文明的发展,祭祀也消失了,用来祭祀的器皿和植物都消失了,“樹”却定型了(“树”字是“樹”字的简化写法)。

木到树的互换经过了三个时期:甲骨文时代,“木”才是今天的树,是生活中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树”是祭祀品;金文小篆时期的“树”字仅仅是将甲骨文中的“木”写作“屮”(草的意思),树依然是比较小的体量,完全没有“木”的意思,《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大木就是大树,可见这个时期,还没有大树的说法;《说文解字》之后,“树”才完全代替了“木”的意思。

/月满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