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使用三伏贴要注意什么

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开始,当前京城一些医院已经启动三伏贴预约服务,将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提上日程。但很多家长对于“贴不贴”“怎么贴”仍存有一些疑虑,今天就来说说儿童使用三伏贴应该注意什么。

三伏贴为何能“冬病夏治”

三伏贴全称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是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有机结合的中医“治未病”重要手段,目的是“冬病夏治”。中医学认为,在一年中最热也是阳气最旺的三伏期间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容易在冬季反复发作、加重的疾病。

“冬病”是指在秋、冬、春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多为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等。

“夏治”是指在夏季借自然界之旺盛阳气和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治或食疗等中医传统疗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中,三伏贴就是中医传统疗法“外治”的典型代表。

具体来说,三伏贴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将辛温散寒、温阳通络的中药(如生姜、白芥子、细辛等)贴敷于经络气血汇集的穴位(如肺俞、脾俞、膻、中大椎等穴位),通过皮肤渗透作用于穴位及经络,起到疏通经络增强人体阳气和抵抗力的作用,从而减少冬季疾病的发作。三伏贴的作用也可通俗理解为万物升阳时,人体气血旺盛,体内阳气容易跑到体表,此时调理体寒、湿、虚等疾病更容易通达五脏六腑,使其顺着阳气排出体外。

三伏贴主要作用于慢性疾病,改善体质。由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需要时间积累,从临床实践来看,连续贴敷3年以上,大多能够明显缓解疾病症状,减少发病率。

每伏各贴敷3次选白天最佳

依据农历节气和干支纪日法,今年初伏为7月20日至7月29日(10天);中伏为7月30日至8月8日(10天);末伏为8月9日至8月18日(10天)。因此,2025年“冬病夏治三伏贴”的贴敷时间为7月20日至8月18日,共30天。

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冬病”患儿,可以贴敷三伏贴。在初伏、中伏、末伏每伏各贴3次,每次可间隔3天。如果错过了一伏,也可以在二伏、三伏正常贴敷。如果在贴敷过程中罹患疾病,需要停止贴敷,或者顺延贴敷。条件允许的,尽量选择白天贴敷,以晴天的10时至17时为佳,有利于控制时间及观察反应。每次根据不同年龄贴敷0.5小时至6小时不等,记得入睡前一定要将三伏贴取下。因为贴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水疱、溃烂、疼痛或过敏等不良反应。

此外,还要根据贴敷时的气候变化和儿童身体状况,如遇炎热暑湿天气,阳虚体弱、皮肤易过敏者需缩短贴敷时间(20分钟至5小时)。

“自买自贴”当心影响疗效

有的家长为图方便,常在网上或药店购买“三伏贴”自行为儿童贴敷,殊不知,贴敷的疗效与药物和贴敷部位密切相关,不是“哪儿疼贴哪儿”,而需要由医生选择适合的药物及穴位,进行专业操作。虽然网上能查到经络穴位图,但家长照着图贴,也难以保证位置的正确性,会影响疗效。况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三伏贴,辨证施治才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经审核通过,目前,在本市医疗机构间统一调剂使用的中医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共有3种,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温阳化痰穴贴”(适用于儿童、成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消喘膏”(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补肺咳喘贴”(仅适用于成人)。

由于这3种药物的剂型、成分不同,适用人群及贴敷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建议家长自行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外,有一些网络和市面售卖的产品大多是以物理、化学方式制作(含“械”“健”字号),不含中药成分的穴贴(如红外贴、磁疗贴等),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三伏贴。

预防部分疾病但非“万能”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对于儿童而言,它主要针对的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咳嗽及鼻炎等疾病的预防。

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对药物过敏、痰热型、反复咯血、疾病发作期(如发烧、咳喘等)患儿,不宜使用三伏贴。比如,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的患儿,心肺功能本就较弱,三伏贴的药物刺激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诱发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痰热型患儿体内有热邪,而三伏贴通常含有温热性质的药物,贴敷后可能助长体内热邪,导致病情加重。疾病发作期患儿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贴敷三伏贴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疗效,还可能干扰疾病本身的治疗和恢复。此外,因三伏贴有较明显的中药味道,既往因气味诱发严重哮喘、癫痫、精神类疾病发作的儿童需慎用;三伏贴有益气助阳的功效,经医生判定属于内火较重或阴虚内热的儿童也不能使用。

三伏贴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部分三伏贴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从观察实践及目前临床报道来看,三伏贴的疗效相对温和安全,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已发生的少数不良反应病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发痒,但大多于贴敷停止后逐渐自然消退。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贴敷时都要注意皮肤反应,如局部出现痒、痛、起水疱等不适反应,可提前去除膏药并咨询医生,严重的可直接到皮肤科就诊。

贴敷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尽量避免摄入生冷、刺激、容易诱发皮肤过敏的食物。贴敷当日不建议游泳、直吹空调、进食冷饮等,取掉三伏贴后可以温水洗澡,但不要搓、抓、挠接触膏药的皮肤,也不要在此处使用沐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药品,以防对皮肤造成额外刺激。

(作者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