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同时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文意义上秋季的开始。它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根据《2025年中国天文年历》,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是8月7日13时52分。此时,虽然盛夏已近尾声,但暑热仍未完全消退,仍需警惕“秋老虎”的余威。
古人将立秋后的十五天分为“三候”,生动记录了自然变化。《逸周书·时训》中有记载:“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体现了古人对立秋后物候变化的敏锐观察,而现代科学也为这些现象提供了清晰的解释。
“一候凉风至”,古人观察到立秋后偏北风渐强,风中暑热消散,凉意初生。现代气象学对此的解释为:北半球太阳辐射减弱,大陆冷高压增强,推动干冷的偏北风南下,逐步取代暖湿的夏季风。这股冷空气使气温下降,加上“风寒效应”,人体感受到的凉意更为明显。
“二候白露降”,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清晨水汽遇冷凝结成露,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白露降”。白天日照强烈,地表水分蒸发旺盛;夜晚气温下降较快(尤其晴朗夜晚),近地面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微小水滴,或形成雾,或化为露珠附着在植物表面。
“三候寒蝉鸣”,寒蝉(如松寒蝉)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在炎热的夏季,蝉鸣声此起彼伏,非常响亮。然而,立秋之后,天气渐凉,尤其是早晚温差加大,这种温度变化会影响蝉的生理活动,蝉鸣的声调逐渐减弱,蝉鸣会变得低沉、稀疏。而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蝉鸣叫是雄蝉吸引雌蝉进行繁殖的行为,“寒蝉鸣”本质上是雄蝉在生命周期末期为了繁殖后代而做的最后努力。
立秋节气所在的8月,是我国全年台风登录最频繁的时段,据1991—2020年数据显示,立秋期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高达34个,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多。
台风,在气象学中被称为热带气旋,它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的大气漩涡。它通过不断吸收来自温暖海面的水汽,并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潜热。其强度受海温、垂直风切变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为顺时针。作为自然界破坏力极强的灾害之一,台风在每年夏秋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给沿海及内陆带来狂风、暴雨,进而诱发风暴潮、地质灾害、山洪等次生灾害,对沿海及内陆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过,台风也并非全是危害。如果台风带来的是和风细雨,则会为农业生产带来充沛降水,缓解干旱。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台风带来的降雨量约占当地总降雨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立秋不仅是季节的转折点,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智慧,充满趣味与温情,民间有“晒秋”“摸秋”和“贴秋膘”等习俗。
“晒秋”是我国南方山区特有的传统农俗,流行于江西、湖南、安徽、贵州等地。受限于多山地形,农民巧妙借助屋顶、窗台、晒架等空间晾晒稻谷、辣椒等农作物。这既是实现农作物长期贮藏的必要手段,也是庆祝丰收、展示劳动成果的独特文化仪式。其中,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场景,如今已成为标志性的文旅景观。
在苏北盐城地区,立秋之夜有“摸秋”的风俗。人们会悄悄结伴到他人的瓜园或菜地中摸取各种瓜果、蔬菜。有趣的是,丢了“秋”的人家也不会追究,民间认为立秋夜丢失些许“秋”反而是吉祥的好兆头。
华北地区则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人们在立秋这天称重,并与立夏时体重对比,如体重因“苦夏”减轻便会食用炖肉、红烧肉、肉馅饺子等高热量食物,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为越冬储备能量,这契合中医“秋收冬藏”的养生理念。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盲目进食高脂肪食物易引发健康风险。因此,现代人提倡初秋宜“清补”,可选用银耳、百合等滋阴润肺的食材,或梨、香蕉等润燥生津的水果,科学“贴膘”更健康。
立秋时节的物候现象是古人观天时、顺自然的智慧沉淀,而“晒秋”“摸秋”“贴秋膘”等习俗,则饱含着人们对时序的敬畏与生活的礼赞。如今,它不仅是季节的转场,更是文明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