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爱干净是强迫症吗

据新闻报道,一名女子每晚都要用酒精反复冲洗小腿才能入睡,否则就会觉得不干净,这种“控制不住的念头,停不下来的动作”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近日,该女子就医后被确诊为“强迫症”。对此,一些平时把强迫症挂在嘴边的人难免好奇,什么样的“爱干净”“追求完美”会被诊断为强迫症?这种疾病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强迫观念主导强迫行为

强迫症又名强迫冲动性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obsession)或者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者意向,如反复担心自己没关燃气,即使已经检查过多次,仍无法控制地怀疑;强迫动作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者仪式动作,如走路时必须踩在地砖缝隙上,一旦顺序错乱就会回头重走。患者明知道这些观念及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是多余的,仍难以自控,并为此感到很苦恼,甚至伴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就像新闻中那位女子用酒精反复冲洗小腿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爱干净”,也不是有“洁癖”,而是“强迫症”的表现。这种疾病以一种持续、不受欢迎的强迫观念而存在,患者为了缓解这种观念会产生巨大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进而不得不进行强迫行为。简单来说,可以把该疾病过程理解为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闯入性想法(强迫观念)→极度焦虑、恐惧、不适→采取行动以缓解焦虑(强迫行为)→短暂放松→想法再次闯入,循环开始……

临床上,大多数强迫症患者能意识到这些想法和行为是过度的、不合理的(这一点与精神病性障碍不同),但无法凭自己的意志去控制或停止。他们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扰。

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指个体在其一生中患过某种疾病的概率)为0.8%-3.0%,介于常见的精神疾病焦虑和抑郁障碍(5%-10%)与不常见但严重致残的精神疾病(近1%)之间。国内报道的强迫症患病率总体上低于多数西方国家,终生患病率为0.26%-0.32%。从性别和年龄特点来看,大多数研究发现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6岁至34岁组患病率最高。而从近年的接诊情况来看,强迫症患者数量在不断增长且愈发年轻化。

是精神障碍也是心理疾病

目前,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强迫症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脆弱性+压力”(vulnerabilities+stress)模型:个体先天带有一定的脆弱性(遗传、脑基础),在后天生活压力的触发下发病。其中,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生物学有关。强迫症的核心在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环路的功能失调,这一神经环路负责调节人的行为控制、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当它出现异常时,会导致患者难以抑制重复性的思维和行为。当前观点普遍认为,上述环路中大脑特定区域的5-羟色胺(血清素)功能低下,会导致信息调节失灵,引发强迫或者情绪相关问题,这也是在临床诊疗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强迫症有效的重要依据。

强迫症到底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其实,它既是一种精神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更精确的医学分类应属于“精神障碍”。就像上面谈到的,强迫症是一种具有明确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精神障碍,同时其临床表现、体验和核心治疗方法又深深植根于心理学。

很多人会说自己“有点强迫,因为我喜欢把东西摆整齐或者反复检查门锁”,但事实上,真正的强迫症与大众口中常说的“强迫症”有本质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二者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后者通常只是一种个人偏好或习惯。

5种表现均属强迫症

在临床上,强迫症有多种表现形式。

1.污染/清洗型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类型。比如,患者害怕被细菌、病毒、体液(唾液、血液、精液等)和灰尘、污垢等“不洁”之物污染,害怕患上某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癌症等)。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害怕自己成为污染源,传染给家人,为此需要反复、长时间地洗手,直到皮肤破损。大多数洁癖并不是强迫症,除非满足“明知没必要却无法停止”且持续2周以上,造成显著痛苦或严重干扰日常生活,才可能诊断为强迫症。洁癖是一种生活习惯或心理倾向,强迫症是精神障碍,仅部分洁癖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2.伤害/检查型 强迫症可以表现为怀疑自己是否锁好门、关好窗、关上煤气灶或水龙头,甚至是否在开车时撞到了人,患者会反复返回检查门锁、煤气阀门、电器开关,甚至在开车途中折返以确认有没有撞到人,并为此感到很痛苦,持续时间≥2周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拥有对自己或他人可能遭受伤害的过度责任感和灾难性恐惧感。

3.对称/排序型 这种类型的驱动力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强烈的“不完美感”或“不完全感”。当事物不对称、不整齐或不恰当时,患者会产生强烈的紧张和不适,花费大量时间确保精准对称或对齐,如上下楼梯时必须走特定的台阶数。

4.禁忌/侵入性思维型 还有患者会出现一些与自己价值观完全违背、暴力、性或亵渎的可怕念头,这是最痛苦、最不易被察觉的一种类型,因为症状几乎全部发生在内心。

5.囤积型 比如,患者对丢弃物品感到极度痛苦,认为自己“将来可能会用到”。在最新的诊断标准中,严重的囤积行为有时也被列为独立的“囤积障碍”,但它仍常被视为强迫症的一个亚型。

警惕强迫与抑郁“二重奏”

从临床经验来看,强迫症常与抑郁症共存。二者为什么经常演绎“二重奏”?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关键的问题。

研究表明,约2/3的强迫症患者在一生中会经历一次以上的重度抑郁发作。这两种疾病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不是偶然,就像前文提到的,它们都与大脑中5-羟色胺系统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还发现,它们都涉及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杏仁核和纹状体等脑区功能的异常,这些脑区负责情绪调节、奖励处理和认知控制,当这些共同的“电路”出现故障时,就可能同时表现出与强迫和抑郁相关的症状。也就是说,在生物学上它们“同病相怜”,在心理学上又“互为因果”,强迫症的沉重负担极易催生抑郁症,而抑郁症的阴霾又会让强迫症更加顽固。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的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很大,主要体现在有极度的精神痛苦、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增加自杀风险,以及常伴有焦虑障碍、抽动障碍、进食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等方面。强迫症患者明知行为无意义却无法控制,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失控感和低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疯了”或“软弱”,会极大地伤害自尊心,同时,强迫行为会直接伤害身体。此外,强迫症还会令患者的学业、职业功能、人际关系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绝对不可对病情听之任之。

针对强迫症的干预,患者要树立明确的治疗目标:学会与症状“和平共处”。只要它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不感到明显痛苦,干预效果就是成功的。目前,临床上主流的有效治疗方法有两种。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ERP)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通俗地讲,就是在专业指导下,引导患者主动面对害怕的情景(暴露),同时克制住强迫行为(反应阻止),从而打破恶性循环。

2.药物治疗 比如,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当下比较推崇的治疗方式是心理与药物联合治疗。同时,搭建良好的治疗联盟,不仅应有专业医生的指导,还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患者本人也要进行自我管理,学会放松、接纳和有规律的生活,设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总之,强迫症目前难以根治,且容易反复(复发率约为20%-30%),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实现临床缓解,即症状显著减轻,不影响生活。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疑似强迫症的表现,千万不要简单归结为“洁癖”或“矫情”,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四科主治医师 康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