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2019年5月16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蔡刚教授课题组题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阐明了基因组稳定性调控核心激酶-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多种外源和内源因素产生的广泛 DNA 损伤和复制压力,构成了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来源。ATM和 ATR激酶分别启动细胞对 DNA 双链断裂损伤和 DNA 单链断裂损伤/不稳定复制叉的DNA 损伤应答响应。解析 ATM 和 ATR 激酶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 ATM和 ATR 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不仅具有阐明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的重大科学意义,也将对肿瘤放射治疗的新型增敏剂的研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前期工作中,蔡刚课题获得了ATM和ATR激酶首个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发现并命名几个关键调控结构域、阐明其作用机理,揭示了ATM/ATR激酶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然而,ATM/ATR激酶如何识别、筛选、催化底物,以及激酶活性精细调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为了回答这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蔡刚课题组解析了ATM激酶多种不同功能状态的高分辨率结构,清晰描绘了ATM激活过程的多个阶段,鉴定了ATM激酶底物募集和结合通道,并发现多种关键翻译后修饰和活化突变位点集中分布在这个通道上,揭示了ATM招募和筛选底物的机制。此外,发现ATM和ATR激酶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口袋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特征:PRD通过与活化环的直接相互作用锚定活化环、封堵底物结合口袋。ATM催化所必需的活化环的运动严格依赖PRD以及底物结合和输送通道的协同变化。
本研究揭示了ATM激酶变构调节的网络,对于底物识别、招募和催化磷酸化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