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严峻,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类型。别看肾脏只有拳头大小,但它们一刻不停地为人体承担着血液净化和代谢废物排泄的重任。由于肾脏没有痛觉神经,生病了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了解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很重要。
求救信号一:血尿
血尿其实统称为“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状,但受食物、药物等影响,尿液可表现为多种颜色,如橘红色(使用药物利福平)、棕色(使用药物呋喃妥因)等。
出现血尿后,首先要鉴别是属于内科血尿还是外科血尿,这直接决定下一步是肾内科就诊还是需要泌尿外科介入。最直接的检测方法是通过红细胞的变形率来确定,对应的检测手段是尿红细胞位相检查,其核心原理是分析红细胞是否因经过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而变形,从而辅助定位血尿病因。因为红细胞是可塑易变形的细胞,若是变形,就意味着出现了异常。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选择性滤过的作用,而红细胞体积较大不易通过,所以尿液中不会检测到较多的红细胞。但如果滤过膜结构破坏,红细胞就可以借机进入尿液,此时,由于机械挤压机理化环境改变,所以红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改变。
内科血尿是指内科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尿。如果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显示以变形红细胞为主,那就说明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肾炎,包括原发性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一些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肾病。
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显示以均一形态的红细胞为主,可诊断为外科血尿。这种情况多为泌尿系统的外科疾病引起,如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及尿道损伤等。其中,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血尿多伴有腰部或下腹部绞痛;泌尿系肿瘤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可见的血尿等,如果发生在老年人群身上,需高度警惕肿瘤的可能。
总之,不管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还是体检发现尿潜血阳性或尿沉渣红细胞阳性,都不可大意,需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
求救信号二:蛋白尿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大家对“泡沫尿”更加重视,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以此为主诉的患者。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血浆蛋白滤过会增多,一旦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就会出现蛋白尿。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多,会改变尿液的表面张力,导致细密且不易消散的泡沫。
医学上所指的蛋白尿有不同种类,最常见的是肾小球源性蛋白尿,往往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比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越来越重,蛋白尿也会由少至多,血里的白蛋白水平越来越低,最终导致重度水肿、肾功能衰竭。
需要提醒的是,不能简单地以泡沫尿是否存在或尿中泡沫多少来判断肾脏健康状况。如排尿过急、饮水过少致尿液浓缩、受尿道分泌物掺杂影响,均可能出现泡沫,但这种泡沫往往体积较大、容易消散,并不是真正的泡沫尿。
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损害,在早期会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所以,这类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以及时发现和干预早期肾脏损害。
此外,当血尿、蛋白尿同时出现时,如不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治疗,最终可导致肾小球功能、肾小管功能同时受损,甚至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求救信号三:血肌酐异常
肌酐水平是反映肾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肌肉中的肌酸经过代谢后生成肌酐,肌酐释放入血,最终经过肾脏滤过随着尿液排出。
当肾功能下降时,肌酐排出减少,会导致血中肌酐水平升高,从而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检测方法的参考范围也略有差异,所以,要确定血肌酐是否异常,不能只是简单对比血肌酐的绝对值,还要注意不同检测方法的参考值范围以及血肌酐值的动态变化。
不过,血肌酐检查会受到年龄、性别、个体肌肉容量、饮食摄入的外源性肌酐的影响,不一定能准确反映肾功能的情况。尤其是刚刚进行了剧烈运动、进食大量高蛋白饮食时,建议排除影响因素后复查。
很多时候,是否存在肾功能异常,还要结合其他检查方式。患者如存在血肌酐升高同时伴有血尿、蛋白尿,建议进一步完善尿液检测、免疫相关筛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求救信号四:水肿
经常有患者因出现眼睑和(或)下肢水肿来肾内科就诊,因为肾脏疾病是导致水肿的常见病因之一。
当出现大量蛋白尿而导致低蛋白血症时,因血管内渗透压降低,血管里的水会透过血管壁在组织疏松的部位积聚,从而导致眼睑水肿。另外,当肾功能衰减时,肾脏难以排除循环中的多余水分导致水钠潴留,患者会表现为外周水肿,逐渐蔓延至全身,甚至导致心力衰竭。
需要鉴别的是,不同于心力衰竭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所引发的水肿,肾脏疾病导致的水肿在早期会表现为眼睑和(或)双下肢的对称性、指凹性水肿,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
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和心肾综合征发病的早期,常以水肿、蛋白尿为临床表现。所以,如果既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又出现了水肿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肾内科就诊,完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等检查,以免延误病情。(作者为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延伸阅读
对肾穿刺活检该不该有顾虑
肾内科疾病诊断的方式包括两大类: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病因未必相同,为选择对症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需实施肾穿刺活检术。
肾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肾脏疾病的微创操作。许多患者对于“穿刺”存在顾虑,其实大可不必。现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为“超声引导下穿刺”,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人的肾脏有200万个肾单位(由含肾小球、肾小囊的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穿刺”就像是从大树上摘下几片叶子来了解大树的全貌,并不会影响到大树的生存。患者只需配合好医生的“口令”,该憋住一口气时要憋住,就可以迅速完成操作。不过,有严重出血倾向(如血小板极低、凝血功能障碍)或终末期肾病、肾脏结构很差的患者,不适用这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