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平坦漆黑的海底,散落着形似土豆的黑乎乎的东西。这些不起眼的矿藏被称为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它们影响着深海生态系统,也有着许多未被科学家发掘的秘密。这些矿藏是深...
发布日期:2024-07-26 来源:科技日报
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内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可“按需打印”且能与人体相容的器官构建模块。这将为研究各种疾病进展和相应疗法带来极大助力。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
发布日期:2024-07-25 来源:科技日报
你有没有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老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许多人认为,大脑本质上与人造时钟同步,以非常具体的、一分钟一分钟的增量计算时间。但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并...
发布日期:2024-07-25 来源:科技日报
嫦娥六号任务历经发射、地月转移、落月、上升、交会对接以及返回等多个过程,带回了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在这些过程中,超过一百台航天发动机不断接力,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发动机。
发布日期:2024-07-25 来源:央视网
木星大红斑是太阳系中最大的风暴,目前其正在缩小。美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大红斑形状变化的部分原因。模拟显示,如果没有与瞬变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木星大红斑会在950天内收缩。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
发布日期:2024-07-24 来源:科技日报
今年5月3日,嫦娥六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由长征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在53天的时间里,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预选着陆区,并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和起飞,并携带月壤于6月25日成...
发布日期:2024-07-2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7月22日,我们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小暑大暑,日蒸夜煮”。“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确定的?和小暑、大暑有什么关系?
发布日期:2024-07-24 来源:人民日报
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从电鳗身上汲取灵感,开发出一种柔软可拉伸的“果冻电池”。其可自行修复,呈胶状,能拉伸至原长度的10倍以上而不影响其导电性。“果冻电池”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或软体机器人,还能植入大脑,...
发布日期:2024-07-23 来源:科技日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靠纯自然光供能实现起飞和持续飞行的静电飞行器,由一种新型静电电机作为发动机核心,未来将大幅增加微型飞行器的飞行时长,拓展其应用范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上...
发布日期:2024-07-23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巴黎奥运会将于当地时间7月26日开幕。即将亮相奥运赛场的,除了运动健儿们,还有一些中国设计和制造的先进的体育装备。在大大小小的国际赛事中,我们总能看到“中国制造”活跃的身影。在赛事经济的助推下,中国体...
发布日期:2024-07-2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嫦娥六号凯旋,带回月球背面的“土特产”! 1935.3克!这是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别看这只是近4斤的“土”,它的价值可比黄金还贵重。科学家们对这些从月球来的宝贝寄予厚望,因为它们藏着月球的前世...
发布日期:2024-07-22 来源:光明日报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7日报道,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所(KIMM)科学家使用一种新型薄膜材料,成功研制出100英寸纳米透明屏幕(NTS)。该屏幕纤薄如人的头发丝,能够以丰富的色彩和清晰的光线显示图像细节。...
发布日期:2024-07-22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