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成功演示了一款高效的有机双极晶体管,其关键是使用高度有序的纤薄有机层。新晶体管的运行速度远超此前的有机晶体管,为有机电子学开辟了全新的前景,有望在...
发布日期:2022-06-28 来源:科技日报
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迅速,从常见的指纹、掌纹、声音和面部识别,到不太常见的耳朵和手指静脉,机器可以使用各种生物识别方法来识别一个人。
发布日期:2022-06-28 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发表的研究称,流浪猫的高效捕猎正“推动”极度濒危的史岛袋鼩走向灭绝边缘,这是一种小鼠大小的有袋类动物,仅生活在南澳洲的袋鼠岛上。
发布日期:2022-06-28 来源:科技日报
从克隆技术到再生医学,如何找到除通过生殖细胞自然孕育胚胎之外的其他途径来创造或复原生命,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的热点议题。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全新药物组合,能够特异地诱导出具备转变为完整有机体潜...
发布日期:2022-06-27 来源:新华社
系外行星有水,就一定代表着具有宜居性吗?显然并不是。那么决定这些“海洋世界”宜居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模型研究认为,在富含水的系外行星上,海洋里或含有大量电...
发布日期:2022-06-27 来源:科技日报
指纹、虹膜扫描这样的生物认证过去常会出现在间谍片中,但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早已扩大,指纹验证和面部识别已在人们手机上司空见惯。现在,生物识别安全工具包又增添了新选项:呼吸。据《化学通讯》杂志22日发表的...
发布日期:2022-06-27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教授彭新华研究组,首次提出和验证了Floquet自旋量子放大技术,灵敏度达到了飞特斯拉(10的负15次方特斯拉)水平。
发布日期:2022-06-24 来源:科技日报
6月2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李富花课题组和李新正课题组合作破译了国际上首个深海甲壳动物——深海水虱的基因组,并揭示了深海水虱体型巨大化和深海寡营养环境适应的独特分子遗传机制。
发布日期:2022-06-24 来源:科技日报
只有不到1%的成人心肌细胞可以再生,人们死亡时的心肌细胞与出生第一个月以来的心肌细胞基本相同,所以罹患心脏病可能会永久性地削弱心脏。最近,美国休斯敦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不仅可以修复小鼠的心肌...
发布日期:2022-06-24 来源:科技日报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机器学习新算法,通过一次脑部扫描观察大脑内的结构特征(包括以前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无关的区域),即可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并且可在很难诊断的早期...
发布日期:2022-06-23 来源:科技日报
英国巴斯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发表论文称,他们揭开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子集基因与邻近基因相互作用的机制,这一机制可调节必需的神经细胞发育及功能。
发布日期:2022-06-23 来源:科技日报
一些肿瘤非常接近身体的重要器官,为避免治疗时损害身体健康部位,开发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疗法,可以“点亮”并清除微小的癌细胞。
发布日期:2022-06-23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