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成功研发出“全天候自愈合材料”,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在严寒、深海与强酸碱等极限条件下快速自愈合,有望成为机器人、深海探测器与极端条件下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超级电子皮肤”。...
发布日期:2020-07-23 来源:经济日报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专家领衔的多国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控制大豆籽粒大小、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的关键基因,这项发现对于通过分子育种提高大豆产量及品质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发布日期:2020-07-22 来源:新华网
通过感光元器件实现对事物的控制,“光控”在现实生活中已慢慢普及,例如手机人脸识别解锁、汽车雾灯自动开启……这次被光操控的是基因编辑。我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发布日期:2020-07-22 来源:科技日报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提出新型即时诊断平台,可以使用纳米粒子或磁悬浮颗粒诊断新冠肺炎感染并评估病患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一成果能在任何重大并发症出现之前确定哪些患者死亡风险最大,因...
发布日期:2020-07-21 来源:科技日报
7月9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伟林教授团队和该校高分子系毛峥伟教授团队首次将具有类葡萄糖氧化酶作用的超小金纳米粒子原位结合在金属有机框架上,以用于级联的化学动力/饥饿治疗,大大...
发布日期:2020-07-21 来源:科技日报
英国《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7月14日发表了一项药物发现:源自大羊驼(llama)的两种小而稳定的纳米抗体,可以在细胞培养中阻断该病毒与人ACE2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中和新冠病毒。
发布日期:2020-07-21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6月7日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获悉,我国研究人员日前利用星震学方法,认证了一个刚刚经过快速物质交流阶段的oEA型脉动食双星系统,美国天文学会会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
发布日期:2020-07-20 来源:科技日报
过去40年,证实中子星内部存在夸克核一直是中子星物理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芬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已经找到有力证据,证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内核存在奇异的夸克物质,这一结论或。
发布日期:2020-07-20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本冈山大学研究生院健康系统综合科学研究科纳米生物系统分子设计学研究室的妹尾昌治教授和杜娟博士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利用iPS细胞观察癌症干细胞的自然发生,以评估化学物质的危险性。
发布日期:2020-07-20 来源:科技日报
人工智能如何融入重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23日,作为加快推动重庆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具体工作举措之一,重庆市科技局发布了重庆市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发布日期:2020-07-17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