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否将彻底灭绝?不少专家认为,新冠肺炎可能转化为一种慢性疾病,新冠病毒有可能在人体内长期潜伏,和人类长期共存。难道说我们真的要长期生活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之下?
发布日期:2020-03-12 来源:科技日报
一名遗传失明症患者成为接受CRISPR-Cas9基因疗法直接人体试验的第一人。据英国《自然》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首次开展临床试验,将CRISPR-Cas9基因疗法直接用于人体,治疗遗传性眼病——莱伯氏...
发布日期:2020-03-12 来源:科技日报
随着5G通信的逐步推进,较高的频率引发的技术新热点也引起关注,商用楼宇和家庭室内的信号补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记者3月3日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我国首个5G微基站射频芯片YD9601,在南京宇都通讯...
发布日期:2020-03-11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依托5G技术的无人驾驶矿车投入运营,这样既可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司机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消除人员聚集相互感染的隐患。
发布日期:2020-03-11 来源:央视网
记者3日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我国首个5G微基站射频芯片YD9601,在南京宇都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经过自主研发流片成功,目前正在进行封装测试。
发布日期:2020-03-11 来源:科技日报
3月2日,在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广场,一辆匀速行驶的5G人工智能消杀车精准完成转弯、清扫道路等一系列动作。随着5G时代的到来,许昌市政府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北邮许昌基地,在全国建设首个“5G泛在小镇”,打...
发布日期:2020-03-10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经过六年的努力,由中国科大交叉合作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研发的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在位于四川、云南两省的中国地震实验场已经成功试运行。
发布日期:2020-03-10 来源:科技日报
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背后算力的消耗也十分惊人。有统计显示,谷歌公司研发的伯特预训练语言模型,拥有3.4亿个数据参数,而训练它一次所需的电力足够一个美国家庭使用50天。
发布日期:2020-03-10 来源:科技日报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研制成功一种超级纤维,这种人造纤维具有蜘蛛丝的特性,不仅超轻(一公里长的纤维仅重0.4克),而且抗拉强度超大,可承受自身重量的15万倍。若将其编织成截面直径如一欧分大...
发布日期:2020-03-09 来源:科技部
凭借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混凝土在全球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遗憾的是,混凝土坚硬的另一面,就是缺乏抗弯曲特性。好消息是,斯威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混凝土。其不仅能够减少碳足迹(无需通...
发布日期:2020-03-09 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可以使人或物体从热探测器中“隐身”的材料,但它们通常仅在一个环境温度下才有效。然而,实验性新材料可以根据用户进行调整,以在广泛的范围内工作。热检测传感器...
发布日期:2020-03-09 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近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宏斌团队开发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及无人小车载新型金属氢燃料电池电堆,通过进一步降低动力系统自重提高能效,使其续航时间长达2小时,满足10000平方米空间连续作业,且...
发布日期:2020-03-06 来源:中国科学报